当前位置:首页->招生就业->就业政策 返回上一页
【就业政策】技能之路必将越走越宽
来源: 浏览量:131 发布时间:2020-01-08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青年走上技能之路、投身技能报国。这一现象引发广泛关注。为此,记者采访了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莫荣、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教授曾湘泉、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青年问题研究所所长邓希泉。
记者:建国初期工人受热捧,当前技能之路又受青睐。对比两个时代,青年投身技能的原因有何异同?
莫荣:青年择业观具有强烈的时代性,听从时代召唤源自胸怀报国之志的群体特征。比如,屯垦戍边、上山下乡等无悔人生选择,都彰显着那一代青年的担当情怀。当下,全球产业结构深度调整,我国制造业不断向中高端迈进,对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强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作为一个制造业大国,我们的人才基础应该是技工。走技能成才之路,为创新驱动发展、中国制造2025提供人才支撑,是当代青年的时代担当。
邓希泉:受“学而优则仕”“官本位”等传统观念的影响,技术工人受追捧的现象并非自发形成,而是与特定时代背景下的社会需求相契合。两者不同的是,在60后、70后的青年时代,择业观基本是无条件响应国家号召;而80后、90后择业时,开始关注自身特点和个人意愿,但多数还是把时代需求放在首位,所以主流选择仍然与社会导向吻合。
曾湘泉:一种职业路径成为时代选择,得益于社会环境的影响。党的十八大以来,工匠精神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技能人才迎来“黄金时代”。当前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好地为技能人才提供了成长成才的发展空间。大国工匠、蓝领院士、世赛冠军……一批批优秀青年人才成为“技能明星”,激励着越来越多青年走上技能成才之路。
记者:回顾我国技术工人队伍的发展,既经历了建国初期的辉煌,也有“下岗潮”后的失落,还有当下的持续升温。这种升温的趋势会一直持续下去,还是会忽冷忽热地反复?
莫荣:国际金融危机加速催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快推动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和全球产业布局调整。未来世界大国的不同点是:必须拥有相对完整的产业链,制造业尤不能缺。我国想在新一轮全球产业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迫切需要一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需要打造更具国际竞争力的技能人才制度优势。中国的目标不只是“中国制造2025”,之后还要在建强制造业的路上继续走下去。在这种国际国内形势下,技能成才之路的升温是大势所趋,不会再经历大幅度的忽冷忽热,并且会乘着良好态势持续升温。
曾湘泉:这个趋势的形成与市场化程度有很大关系。“学而优则仕”等传统观念虽然顽固,却抵不过市场大潮的猛烈冲击。正向推动来自市场上对高技能、高工艺的追求,反向推动则来自大学生就业难的倒逼。市场化程度不同的地区,青睐技能的程度也不同,甚至差异巨大。例如,在市场化程度更高的沿海地区,公众对技能成才的职业路径更认可,社会对技能人才也更重视。
邓希泉:技能人才越来越受重视的趋势是不可逆的,当代青年的技能之路必将越走越宽。中国智造对新生代技能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这就需要进一步改进技能人才培养方式。逐步改变职业类院校高考、中考录取分数“垫底”的现状,既能提升技能院校生源质量,也可从根上摒弃“考不上好学校才读职校读技校”的偏见。着力改进职业教育模式,既要扎实提升学生理论素养,也要推进校企合作,使课程开发、教学设备、技能水平与市场深度契合。(刘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