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招生就业->就业政策 返回上一页
【就业政策】补短板求发展运动员创业正当时
来源: 浏览量:183 发布时间:2020-01-12
近年来,随着国家“双创”战略实施,越来越多的退役运动员加入“创客”行列。4月19日,由中华全国体育基金会主办,体银商学院承办,浙江省体育基金会协办的“中华全国体育基金会中国运动员就业创业论坛”,在杭州举办的斯迈夫体育产业大会暨国际体育消费展上召开。在论坛上,前中国体操队队长陈一冰、前CBA队员林晨耀等代表讲述了自己创业的心得体会。
运动员创业长短版均明显
“创业很精彩,创业须谨慎。”此次运动员就业创业论坛上,型动体育创始人、CEO陈一冰出席主题为“运动员退役之后的体育创业梦想、机遇与挑战”的圆桌对话。
“我从5岁就开始练体操,性格比较坚毅、有目标性。此外,我在北京师范大学本科学习运动训练、硕士阶段学习运动心理,还担任过体育部门官员,对中国体育发展方向、政策、市场空间比较了解。”陈一冰表示,运动员在创业过程中的优势劣势均非常明显。一方面运动员心理素质过硬,团队合作观念、竞争意识、纪律观念和决断执行力强,这对创业来说是不可或缺的竞争力。明星运动员还自带IP和影响力,拥有丰富的社会人脉与媒体资源,能接触到国内外竞技体育、大众体育的先进理念。但另一方面,运动员数十年专注训练比赛,与社会脱节不可避免,在商业模式、资本把控、市场运营等方面的知识比较欠缺。
创立自主品牌“准者体育”的林晨耀对此深有同感。他认为,明星身份在创业中是推力也是包袱:“运动员创业的确会比普通人更容易,因为他们更专业,球迷和消费者对他们会更有信任感。但如果把产品做砸了,别人不会给你第二次机会,因为大家都知道你是谁。”如今,林晨耀的团队规模超过300人,并已进军队服定制、篮球培训等多个领域。不过他坦言,目前在管理和企业文化建设上,自己仍面临着不小的压力。
在采访中,参加论坛的创业运动员代表们呼吁,希望国家为有志于创业的运动员提供更给力的资金支持、更有针对性的学习平台,开辟实践渠道,帮助他们多接触、多参与企业的日常运营,通过实操提升经验。
产业春天助力运动员转型
2017年,冠军基金与清华大学体育产业发展研究中心联合发布的《中国运动员创业现状与需求调查》显示,314个被调查对象中有1/5已开始创业,9成以上对退役运动员创业持肯定态度。已创业运动员中超过3/4选择立足本行,从事体育培训教育、场馆运营建设、体育用品及相关产品制造、销售与代理、竞赛表演经纪或传媒等领域工作。
自2014年国务院46号文件《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出台后,中国体育产业发展便迎来了“风口”。以2014年为起点,不少退役运动员的创业公司也受到资本眷顾,像陈一冰创立的型动体育便在2015年获得了数千万元A轮融资。
如果说资本是退役运动员创业的雨露,那么政策扶持则是阳光。帮助广大退役运动员抓住新时期良好的产业机遇和市场环境,在就业创业道路上行稳致远,是全国体育系统的共同期待。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基金管理中心、中华全国体育基金会作为我国专业从事运动员保障工作的机构,一直努力推进运动员与企业、社会对接,帮助运动员找准自身价值和定位,塑造个人技能及形象素质品牌,并让更多人把目光聚焦在创业运动员这一群体上。”中华全国体育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彭晓在论坛致辞中表示。
据悉,近年来,中华全国体育基金会积极开展退役运动员创业扶持试点项目工作,截至目前已实现就业创业近千人,发放创业扶持资金2000多万元。(本报记者 李浏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