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生就业

当前位置:首页->招生就业->就业政策 返回上一页

【就业政策】三问全媒型人才

来源: 浏览量:182 发布时间:2020-01-23

 “全媒型人才”这个概念2016年“2·19”一经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立刻引起各方关注。可是直到两年后的今天,到底什么是全媒型人才,到底怎么培养和打造全媒型人才,到底成为全媒型人才有哪些门槛,学界和业界还是莫衷一是。随着对新媒体的认识深入深化,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全媒型人才”概念肯定会越来越清晰,新闻舆论工作者在努力成为“全媒型人才”的过程中也会逐渐清楚自己有哪些短板,有哪些亟需掌握的技术、能力,这个“对表”的过程也将成为媒体从业者自我完善、迅速进步的必由之路。

全媒型人才,应该有个标准

许多媒体从业者在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都发出了感慨:自己可能是个“伪全媒型人才”。到底什么是全媒型人才?我认为应该是指具有全媒型思维和理念,熟悉各种传播载体的传播规律、传播知识、传播技能,善用各种现代传播手段进行创造性传播性劳动,并对传播活动做出贡献的人。这里说的传播载体包括报刊、广播、电视、户外、网络、手机等。这里说的传播技能:包括文字采访、出镜采访,文字写作、摄影、摄像、声音和视频编辑制作、网络和手机媒体等的数字传输技术等。

具体来说,首先全媒型人才还是要“全”,掌握多种工具和多种技能。这不是说每个编辑记者都必须“文、摄、编、播、发”样样精通,但是起码应该懂和会,在需要的时候能“挺身而出”。有些新媒体平台的主持人,人手紧张时也能撸胳膊挽袖子扛着摄像机上,晚上一个人踏踏实实剪出好片子。当然这个“全”可不是样样稀松,要是什么都“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不仅耽误事,而且出来的产品也绝不是什么佳作,肯定不如那些“术业有专攻”的人才。

其次,这个“全”不仅是技术上的,刚才说的“下笔能写、摄像能扛、照片能拍、片子能剪、软件能用”只是一个维度,从理念上有没有“全媒体”意识,能不能巧妙地用全媒体手段展示你的内容、产品也是一个重要的考量指标。不是什么内容都适合通过新媒体传播,不是什么作品都必须用“另类”形式来吸引眼球,什么时候用什么形式是一个全媒型人才必须熟练掌握的。

最后,全媒型人才一定要有“几把刷子”,一定能在某一方面成为行家里手,这是因为你是人才,不是庸才,“一专多能”在新闻舆论工作者这里一样是值得推崇的。过去办企业的人都会想,是“一招先单打一”还是“鸡蛋不能都放到一个篮子里”,但到全媒型人才这里必须是兼顾并有特长。有特长是避免新闻同质化的基本条件,“千文一面”的时代已经过去,只有个体的特色和差异才能带来新闻的跳动生命和鲜活本色。对一个新闻事件,有不同特长的记者用不同的视角,用不同的媒体呈现方式,用不同的解读,该是多有意思的一件事。

全媒型人才,是个努力方向

关于“全媒型人才”这个话题,争论一直有,但我们并没有停止追求。有人说,新闻与传播学院培养全媒型人才,是出于对未来学生就业的焦虑,培养“通才”是被迫之选;有人说,全媒型人才节省各种成本,但现在新闻行业是个劳动密集型产业,不缺“新闻民工”,我们也需要不同呈现形式;有人说,全媒型人才可以应付突发事件,但怎么会有那么多突发事件等你“偶遇”。

这些说法都有其合理性,但为什么我们还要按照习总书记要求向这个方向努力呢?我想不外乎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由新闻与传播学科特点决定的。新闻与传播专业交叉性强,受其它专业影响大,当今媒体变化又快,全媒型人才能更好适应媒介融合发展的大趋势。二是新闻舆论工作应用性强,新闻工作者要做到“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必须有敏锐的媒体嗅觉和传播技巧,全媒型人才能更好适应这种节奏,尤其是有“互联网+”意识和用“互联网+”技术的人才,其作品传播效果一般会更好。三是与新闻生产的大环境有关。在很多主流或大型媒体,“中央厨房”成为标配,即使没有“中央厨房”的物理空间,“流程再造、信息分发”的改革也都具有普遍意义。在这种大环境下,固守原来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不太可能,“独善其身”变得十分困难,可能自己的领域被人侵占,可能自己的位置被人替代,信息垄断不再可能。你可以坚持不用、不发新媒体,但别人早就超越你,消息比你快,内容比你多、效果比你好。

全媒型人才,走这样的养成路径

其实,全媒型人才离我们也不远,也不是非得用洪荒之力才能实现,有些规律性的东西可以总结、借鉴。

个人认为,全媒型人才养成一是要参加专业的培训,进行多岗位锻炼,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库。要始终走在媒体大船的最前沿,媒体融合发展、媒体技术变革的嗅觉要更灵敏。“今日头条”看到数据挖掘、新闻推送的价值而成功,“快手”看到短视频和直播的威力而崛起,今天如果你还“路径依赖”,连最新的应用都不懂或不尝试,连最基本的移动技术都不愿或不敢碰,就不可能实现“全媒人”的目标。比如,人民日报每年就会紧跟技术发展,组织媒体融合发展方面的培训,无人机、VR、AR逐渐成为记者标配,“双枪将、多面手”才能在移动互联时代占有一席之地。

二是要有试错的勇气和容错的环境。对个人来说,不怕融合发展过程中的一切失败,不惧摸索试探过程中的一切流言。对组织来说,在新媒体领域要给全媒型人才成长一个宽松的环境,有些话错了可以重新说,有些效果不好也可以调整,容错容人给人希望。很多媒体鼓励成立工作室或者孵化器,即使有些问题出现也能及时修正,就是希望挖掘更多能人的潜质,在媒体融合环境下另辟蹊径,实现突破。

三是鼓励个性展示,立足高原攀高峰。对于新闻舆论工作者,现在问题不是张扬而是平庸,名编辑、名记者、名主持人、名评论员不是太多而是太少,而“全媒型人才”打造这个过程也是从高原冲顶高峰的过程。今天技术条件这么好,媒体从业者这么多,全媒型领军人才、拔尖人才产生的几率却小了,这需要我们冷静思考并重视起来。(人民日报社研究部 刘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