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招生就业->就业政策 返回上一页
【就业政策】尹蔚民:基层是高校毕业生成长成才的重要舞台
来源: 浏览量:101 发布时间:2020-02-20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意见》,明确了新时期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政策措施和组织保障,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做好这项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我们必须深入学习领会,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一、充分认识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重大意义
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基层是高校毕业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平台。中央高度重视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健全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服务保障机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引导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和生产一线工作是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既为大学生就业拓宽了渠道,又为青年学生锻炼成才提供了舞台。这些都为我们做好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循。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做好这项工作的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战略意义。
这是打赢脱贫攻坚战进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小康大业,人才为本。脱贫攻坚,基层为要。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无法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发挥高校毕业生有知识、懂技术、善创新的优势,积极引导和鼓励思想好、作风正、能力强、愿意为群众服务的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尤其是贫困地区工作,有利于为农村基层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有助于打赢脱贫攻坚战,加快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
这是加强基层人才队伍建设、推动基层事业发展的客观需要。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特别是基层经济社会发展,人才是第一要素。当前,我国城乡之间、东中西部地区之间人才分布格局不平衡,广大基层特别是西部地区、艰苦边远地区和艰苦行业以及广大农村人才匮乏,已经成为制约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高校毕业生掌握知识、充满朝气、富有闯劲,培养高校毕业生成为基层干部人才队伍的源头活水,优化基层干部人才队伍的知识和年龄结构,有利于提高基层组织建设水平,加快消除城乡差别和区域差别,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这是更好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重要途径。高校毕业生就业,寄托着无数家庭的希望,直接关系到社会和谐稳定。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高校毕业生数量依然保持高位,有效岗位需求相对不足,毕业生教育结构、就业观念与市场需求脱节的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基层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主阵地。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激励政策,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中西部地区、中小微企业、基层生产服务一线就业创业,对于落实就业优先战略,维护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这是促进高校毕业生成长成才的重要舞台。基层是高校毕业生了解国情民生、磨练意志、砥砺品格、增进与人民群众感情的最好课堂,也是施展才干、建功立业的广阔舞台。人才成长有其自身规律,实践证明,到现代化建设第一线去,到基层和艰苦地方去,经受磨炼,是青年人才锻炼成长的重要途径。为高校毕业生到基层锻炼成才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和条件,有利于激励广大高校毕业生投身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促进大批青年人才茁壮成长,在投身党和国家伟大事业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二、加快构建高校毕业生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流得动的长效机制
近年来,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创新政策措施,完善服务保障机制,引导大批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有力推动了基层事业发展。但是也要看到,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还存在动力不足、渠道不畅、发挥作用不够、发展空间有限、服务保障不力等问题。我们要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和就业优先战略,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服务基层发展为目标,以更好发挥高校毕业生作用为核心,坚持服务基层和培养人才相结合、市场主导和政府推动相结合、政策支持和完善服务相结合,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完善政策措施,健全服务体系,加快构建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长效机制,让高校毕业生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流得动。
多渠道开发基层岗位。广大基层迫切需要大批优秀人才。要将促进基层经济社会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精准聚焦短缺人才,结合政府购买基层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开发更多岗位。围绕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农业现代化部署,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引导高校毕业生投身扶贫开发和农村各项事业发展。进一步放宽艰苦边远地区机关事业单位招考条件、开考比例,引导高校毕业生到中西部地区、东北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工作。采取适当倾斜政策,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机关事业单位工作。进一步完善高校学生参军入伍优惠政策,开辟“绿色通道”,鼓励和吸纳更多优秀高校毕业生到军营建功立业。加大对中小微企业支持力度,开发有利于发挥高校毕业生专长的管理型、技术型就业岗位,鼓励高校毕业生到中小微企业就业。落实国家关于清障减负的各项政策,支持发展就业新模式、新形态,为高校毕业生以各种适当形式在基层创新创业营造良好环境。
创造成长成才的有利条件。能在基层“干得好”“有发展”,是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关键。要加大教育培训力度,建立健全面向基层高校毕业生的多层次、多元化培训和实训体系,多渠道组织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实践锻炼。拓宽晋升渠道,推行基层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优化基层事业单位岗位设置,营造有利于高校毕业生发展的制度环境。完善基层职称评审制度,建立体现基层一线特别是脱贫攻坚一线专业技术人才工作实际特点的职称评价标准,合理设置评审条件,拓宽基层专业技术人员发展空间。对长期在基层一线工作或作出重要贡献的基层专业技术人才,可破格晋升职称等级等。
优化激励保障措施。健全基层工作的待遇保障体系,是广大高校毕业生心向基层、服务基层、扎根基层的重要基础。要坚持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落实好一系列扶持政策。逐步提高工资待遇,对到中西部、东北以及艰苦边远地区等基层机关事业单位工作的高校毕业生试用期、转正定级、津贴补贴等实施倾斜政策。落实对乡镇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实行的工作补贴政策,健全艰苦边远地区津贴增长机制。保障各类基层用人单位招用高校毕业生的劳动合同、社会保险、劳动报酬、落户迁移等权益,对符合条件的灵活就业高校毕业生给予社会保险补贴,对农村基层急需紧缺专业高校毕业生给予专项安家补助,落实基层就业高校毕业生学费补偿和助学贷款代偿政策。同时,将在基层工作的高校毕业生纳入国家表彰奖励范围,加大对作出突出贡献毕业生的表彰奖励力度。
畅通流动渠道。引导高校毕业生下基层、长才干,既要鼓励他们“留得住”,又要让他们“流得动”,这是人才资源顺畅流动和合理配置的客观要求。要注重拓展高校毕业生基层工作的职业发展渠道,在干部人才选拔任用上,向基层工作高校毕业生倾斜,强化基层工作经历的政策导向。健全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完善基层人才顺畅流动机制,实施“互联网+”人力资源服务行动,建立健全人力资源市场供求信息发布制度,加快人事档案管理服务信息化建设,为在基层工作的高校毕业生跨地区、跨行业、跨体制流动提供便利。健全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体系,进一步简化优化服务流程,充分运用各类新兴信息技术提升服务水平,满足高校毕业生多样化的服务需求。
三、充分发挥基层服务项目的示范引领作用
近年来,中央有关部门组织实施了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计划等一系列基层服务项目,累计选派145万余名高校毕业生到基层服务,成为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重要抓手。要突出重点、统筹协调、改革创新,全力实施好基层服务项目,更好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
突出重点,深入实施各项基层服务项目。扎实抓好基层服务项目,对于带动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要立足基层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更好实施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计划、农村教师特岗计划、志愿者服务西部计划和农技特岗计划等基层服务项目,有针对性地选拔一批高校毕业生到基层服务,规范项目组织管理,加强人员培养使用,强化日常考核监督。
统筹协调,完善基层服务项目政策体系。只有加强统筹协调,才能更好发挥基层服务项目的整体效能。要加大基层项目统筹力度,促进项目间政策协调平衡,有条件的地区可探索统一征集岗位、统一发布公告、统一组织考试、统一服务管理。落实好服务期内工作生活补贴、缴纳社会保险等政策措施,吸引更多高校毕业生参加基层服务项目。完善落实好服务期满流动政策,通过公务员定向考录、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升学扶持、促进就业等形式,把在基层经受锻炼的服务期满高校毕业生输送到更多更合适的岗位上。
改革创新,实施高校毕业生基层成长计划。经过艰苦环境锻炼和考验成长成才、脱颖而出,是人才成长的一般规律。要实施高校毕业生基层成长计划,把在基层重点领域就业创业的优秀高校毕业生作为后备人才,建立基层干部人才“蓄水池”。实行导师制培养模式,由用人单位负责同志或业务带头人进行“一对一”传帮带,放到重要岗位上锻炼培养,促进他们尽快成长为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的优秀年轻干部,为基层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健全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服务保障机制,进一步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是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和成长成才、推动基层事业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我们将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特别是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立足于职能职责,认真落实好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各项任务,积极促进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到人民需要的地方工作,激发就业创业热情,扎根基层、建功立业。(转自2017年1月25日《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