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招生就业->就业政策 返回上一页
【就业政策】为高校毕业生到基层逐梦铺路
来源: 浏览量:124 发布时间:2020-02-23
党的执政根基在基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也在基层,需要一大批有理想、有知识、懂技术、善创新的高校毕业生,把青春汗水洒在基层、把事业论文写在大地。
高校毕业生是宝贵的人才资源,基层是人才成长的重要平台。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引导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和生产一线工作,是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近日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意见》,对新形势下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做出全面部署。这是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指示精神的战略举措,对于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促进基层事业发展,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基层是广阔的天地、驰骋的舞台,大有可为。党的执政根基在基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也在基层,需要一大批有理想、有知识、懂技术、善创新的高校毕业生,把青春汗水洒在基层、把事业论文写在大地。十多年以来,各地各部门贯彻落实中央要求,引导输送大量高校毕业生下基层,涌现出张广秀、徐本禹、河北保定学院西部支教群体等优秀代表,为基层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但也要看到,高校毕业生下基层还不同程度存在动力不足、渠道不畅、发展空间有限等问题。“栽好梧桐树,引得凤来栖”。要为想去基层的人“开绿灯”、“兜住底”,营造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流得动的良好环境,让高校毕业生在基层撸起袖子加油干、甩开膀子使劲“闯”。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基层条件艰苦、工作繁杂,坚定的理想信念是支撑高校毕业生不忘初心、默默付出的根本动力。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强化理论武装和理想信念教育、道德品行教育,引导毕业生补足精神之“钙”,坚定自己的人生选择。人才成长有其自身规律,不经历艰苦锻炼难以长成“参天大树”。要教育引导毕业生把扎根基层、服务群众当作个人成长、奉献青春的重要舞台,扣好走入社会的第一粒“扣子”。
激励出活力,关爱出动力。要坚持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不断完善有利于毕业生扎根基层的激励保障措施,使其在基层安心、安身、安业。要加强关心关爱,开展经常性的谈心谈话,关注年轻同志的心理健康。要加强业务培训力度,针对岗位特征和人员特点,着眼于提高专业知识和实干能力,提升基层服务和创新创业水平。要落实工资待遇政策,完善社会保险补贴、安家补贴、落户迁移等支持措施,更好实施学费补偿和助学贷款代偿政策,形成层次丰富、形式多样的保障体系。要加大表彰激励力度,完善表彰激励制度,树立高校毕业生在基层工作先进典型,发挥好典型的标杆作用、榜样的看齐效应。
有奔头才有干头。一些高校毕业生不去基层,或在基层干不久、留不住,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存在职业发展“天花板”问题。要着眼于拓展基层发展空间,为高校毕业生在基层成长成才创造条件,支持他们在基层干得好、有发展。要注重实践培养锻炼,在项目攻坚、维稳处突、抢险救灾等急难险重任务中经风雨、见世面,墩墩苗、壮筋骨。对那些看得准、有潜力、有发展前途的毕业生,要敢于压担子,大胆使用,形成干部在基层培养、在基层成长、从基层选拔的良好局面。要推进落实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加大干部人才选拔向基层优秀高校毕业生倾斜力度,拓宽职务晋升渠道。要完善基层职称评审制度、放宽基层职称评审门槛等有利于基层专业人才职业发展的措施,拓宽专业发展空间。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高校、企业和社会各界共同支持。各地各相关部门要从大局出发,加强领导、强化责任,精准发力、抓好落实,形成工作合力。要不断完善相关制度,对乡镇干部队伍建设、基层干部激励保障等政策进一步充实完善。要结合实际,积极探索,大胆创新,研究提出具体的操作性意见,及时总结基层探索创造的新鲜经验。要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加强舆论引导,让广大高校学生知晓政策、掌握信息、激发热情。要列出任务清单,加大督查力度,严格考核问责,防止政策“悬空”,让他们吃下“定心丸”,在基层这个大考场上书写自己的青春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