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生就业

当前位置:首页->招生就业->就业政策 返回上一页

【就业政策】推进职称制度改革落地见效

来源: 浏览量:149 发布时间:2020-03-04

日前,中央下发了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为推进职称制度改革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推进职称制度改革落地见效,就要按照中央要求,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在制定专业技术资格条件上下功夫。专业技术资格条件科学、全面,对专业技术人才职称评审就精准。过去,一些专业技术资格条件对能力和业绩的设置,缺少科学性、准确性和可操作性,导致评审的注意力和侧重点容易集中到外语、学历、资历、论文等硬件杠杆上,影响了职称评价功能作用的充分发挥。要坚持政治方向的原则。职称评审是以用为本,要体现政治方向,突出道德品行,尤其是要围绕对专业技术人才的要求来制定专业技术资格条件。要坚持分类、分级、分层次的原则。分类是指要按照各个职业属性即职称系列来制定。分级是指分正高级、副高级、中级、初级制定。分层次是指要考虑城市与乡村的差异、中心地区与边远地区的差异,对乡村和边远地区倾斜。对基层、企业等一线岗位人才的职称评价,加大日常工作表现、年度考核等因素的权重,并且探索以专利成果、项目报告、工程总结、教案、病例等成果替代论文条件,避免职称评审“一把尺子量到底”现象。

在精准评价上下功夫。现行职称评审特别是高级职称资格评审采用评审会议形式进行,评委、场所、时间三“集中”,纸质化评审表决。这种“只见物不见人”、“个别评委说了算”的现象影响了职称评审的精准度。评价方式要多样化。要综合采用专家评议、以考代评、考评结合等多元的评价方式,提高评价的针对性和科学性。要加大评审方式的探索和改进,在实际工作中可综合选择评价方式。比如,对科学研究、高等教育等学术型职业采用答辩述职和同行评议等办法;对科技成果型职业,可以考核经济产值、社会效益等方法。同行评委要广泛化。评审专家是职称评审工作中最活跃、最主动的因素,对职称评审结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选择德高望重、学术技术权威、公正客观的高级专家进入评委库。评委的选择要与评审对象的专业高度契合,不能外行评内行。自主评审的,评委选择要有一定数量外单位的评委。社会化评审的,评委的选择面要广泛。评价技术要现代化。在人才评价过程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现代人才测评、情景模拟等技术方法,并结合应用数学、统计学等定量分析手段,增强人才评价的科学性和准确性,规范工作程序和提高工作透明度。

在提高服务水平上下功夫。人社部门要转变职能,加强宏观指导,减少微观管理;加强公共服务,减少行政干预;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减少事务性工作。简政放权要到位。梳理职称制度改革中所有权限、环节等,把该放的下放彻底,把该人社部门管理的管好,尽最大限度减少行政审批。指导监督要到位。加强对职称工作重点环节和重点过程的指导监督。推荐时,要指导事业单位在核定的岗位结构比例内进行申报。评审时,指导评审委员会合理确定评审通过率,提高评审质量。建立完善评审专家遴选机制和评审回避制度,健全评审组织议事规则,严格评审工作纪律。评审后,体现人文关心,对评审没有通过的要说明理由,提出存在的问题及努力的方向。公共服务要到位。要加大职称政策的宣传解读力度,使专业技术人员熟悉职称政策、掌握职称政策,实行职称政策在专业技术人员中全覆盖;畅通职称评审通道,实行职称评审在专业技术人员中全覆盖。加快职称评价服务平台建设。开发建立网上信息发布、网上申报、网上审核、网上评审、网上信息查询于一体的服务信息平台,实现职称管理服务便利化、均等化、信息化。要进一步精简手续,规范程序,缩短工作周期,切实提高职称评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

在系统推进上下功夫。职称制度改革是系统工程,要用系统方法推进改革。创新职称制度有赖于相关配套政策的支撑和保障,单靠职称制度改革孤军作战是事倍功半。要进一步落实单位用人自主权,在事业单位建立健全事业单位岗位管理制度改革、聘用制度改革、工资收入分配制度等。明确职称功能定位,不能什么都以职称评审为抓手,什么都与职称评审挂钩。要推进信用制度改革,建立健全黑名单制度,对弄虚作假的一票否决并追加处理。要加强前瞻性研究,特别是加强人才理论研究,鼓励进行职称改革探索,不断推动职称工作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江西省人社厅 叶志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