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招生就业->就业政策 返回上一页
【就业政策】经济稳中向好 就业成绩“亮眼”
来源: 浏览量:104 发布时间:2020-03-19
国家统计局日前发布数据,初步核算,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38149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6.9%。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表示,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稳中向好态势趋于明显,呈现增长平稳、就业向好、物价稳定、收入增加、结构优化的良好格局。上半年就业数据透露出哪些信息?针对这一问题,记者日前采访了有关专家。
经济规模扩大带来更多就业机会
记者:您怎么评价上半年我国经济运行状况?
张勇:对于上半年经济形势,国家统计局已有定调,可以用两句话概括:一是稳的格局更加巩固,二是好的态势更加明显。其中,稳的格局更加巩固,主要体现在经济继续运行在合理区间。好的态势更加明显,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结构在改革中优化。服务业主导经济增长的特征更加明显。二是动能在转换中增强。放管服改革的深入推进,使创业创新环境持续优化。三是在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的同时,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
就业是民生之本,在中国的经济指标中,就业指标是最重要的指标之一。经济规模的持续扩大,带来更多就业机会。上半年,我国城镇新增就业735万人,同比增加18万人,完成年度目标的66.8%。从去年超额完成年度新增就业任务,到今年上半年完成全年2/3新增就业目标,持续向好的就业形势进一步反映了宏观经济运行稳中有进、稳中向好。
服务业成为吸纳就业主渠道
记者:数据显示,我国目前服务业较快增长,景气度持续提高,这对于经济发展和就业有何影响?
张勇:对于经济运行,本届政府提出“底线思维”的应对方法。所谓“底线”,其中一条就是就业。只要就业情况保持在正常区间内,容忍调结构时期经济运行可以有更大一点的波动。这是很从容的态度。而要保障就业,发展服务业是重要抓手,也是产业调整的方向。
据初步核算,上半年,服务业增加值206516亿元,同比增长7.7%,增速较上年同期提高0.2个百分点,比国内生产总值和第二产业增加值分别高出0.8和1.3个百分点。
统计数据显示,服务业吸纳就业作用进一步凸显。上半年,全国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从业人数同比增长5.6%,增速高于第二产业4.9个百分点,在全部规模以上企业同比新增的就业人员中,服务业新增加的就业人员占73.7%,高于第二产业47.5个百分点。国际经验也表明,随着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上升和城镇化进程加快,服务业(第三产业)将成为吸纳劳动就业的主渠道。国际上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第三产业就业人员远多于第二产业就业人员,中高等收入国家的第三产业就业人员也是第二产业的2倍到3倍。美国服务业占GDP的80%,美国人口的80%就职于服务行业。2013年我国服务业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成为吸纳社会就业的主要渠道。目前服务业增长较快,景气度持续提高,对于扩大服务业就业无疑是非常有利的信号。
“一带一路”有利于改善西部地区就业环境
记者: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对部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增长,对俄罗斯、巴基斯坦、波兰、哈萨克斯坦等国进出口分别增长33.1%、14.5%、24.6%和46.8%。“一带一路”的实施对就业有何影响?
张勇:“一带一路”建设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主要内容,有利于区域乃至全球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不仅能促进各国经济发展,而且将创造大量就业岗位。
智联招聘近日发布的《2017年“一带一路”下的区域大数据就业报告》显示,“一带一路”影响下的18个重点省区市职位需求同比增长显著。
从2014年到2016年的数据来看,这18省市的职位总量占全国职位总量稳定在四成左右,在全国吸纳就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2015年,在“一带一路”规划圈定的18个重点省份中,除西藏外,职位同比均为正增长。其中,广西、广东、青海三省份的职位同比增幅占据前三位,分别为54%,38%和32%,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7%。从绝对值来看,2015年,广东省、上海市及浙江省发布的职位量最高。广东不论是在绝对值,还是在同比增幅上看,都名列前茅。2016年,宁夏、西藏和青海的职位同比增幅位居前三位,广东及广西跌出前三甲。但从绝对值来看,广东省的职位总量仍位居第一。虽然福建省的职位总量同比增幅最低,但其绝对值仍排名靠前,在18个省市中,排名第五。另外,西藏的职位同比增幅位居前三,但职位总量绝对值排在18省市的队尾,因此增长潜力空间很大。
一直以来,国内的就业市场始终存在着地区发展不均的现象,希望在“一带一路”的引导下,西部地区的就业环境能够有所改善。
中小城镇更适合农民工就业安家
记者: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第二季度,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月均收入3405元,增长6.3%。目前我国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您认为什么样的城镇化模式是有利于就业的?
张勇:生产经营收入、转移性收入、打工收入,是农民收入的主要组成部分。二季度末,全国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17873万人,比上年同期增加364万人,增长2.1%。二季度,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月均收入增长6.3%。农民收入的“成绩单”中,打工收入所占比重逐年走高。随着我国城镇化的深入推进,打工收入在可以预见的时期内,依然会是农民增收的“重头”。
推进中小城镇建设是解决农民工问题的理性选择。我国农民工人口基数大,鉴于拉美各国人口城镇化的历史教训,我们要防止人们一窝蜂地涌向大城市,要鼓励和引导更多地流向中小城镇,推进中小城镇建设是解决农民工问题的理性选择。
首先,从就业和创业的角度看,中小城镇更适合农民工的生存与发展。因为大中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比较成熟,对劳动力的需求趋于稳定,难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同时,随着城市产业升级,大城市会将更多的资源放在高端服务业和新型服务业上,这些工作大部分农民工难以胜任;另外,随着我国传统产业向内地的转移,制造业向中小城市集聚,中小城市的就业机会也会增加。因此,中小城镇更适合大部分农民工就业和安家。
其次,从生活成本来看,农民工进入中小城镇成本相对较低,无论是所要付出的经济成本还是心理成本都要低得多。农民工既能够基本上享受到小康社会应该享受到的现代生活,又能同时维持自己传统乡土社会的基本文化特征。将农民工及其家属吸引到中小城镇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需要我们在户籍管理等一系列制度安排和设计问题上进行突破和创新。政策倾向上要更多地鼓励和支持中小城镇适当扩容,重点解决中小城市集聚效应不强、就业岗位不足、公共服务较低等突出问题,增强农民工自愿大规模市民化的吸引力。(李小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