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生就业

当前位置:首页->招生就业->就业政策 返回上一页

【就业政策】认识大局把握规律科学引领创业工作

来源: 浏览量:90 发布时间:2020-04-11

不仅要使就业能够适应经济的新变化,而且要真正形成就业与经济的良性互动,即:使就业结构调整、就业质量提升、农民工身份转换、创业的增长等,能够发挥出更大的积极能动作用,从而推动中国就业的转型,并且与经济的转型做到互促互动。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几次劳动者创业高潮,都有一个压力倒逼的大背景。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压力也可以带来动力,危机中亦蕴含着机遇,经济社会中的痛点可以成为改革创新的起点。

促进创业,要发挥劳动者主体作用。推动创业,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要营造有利于创业的环境。

相对于资金、资源,创业更要强调的是创业人才。重点培养创业人才,极为紧迫。

提供创业指导时,相对成功经验来讲,创业者经历的挫折和失败的教训更具现实指导意义。

促进创业与经济和就业的转型

伴随着中国经济转型,中国就业正在转型,有四个方面的特点值得关注:

结构问题突出。在就业总量压力依然很大的同时,就业结构性矛盾更加凸显出来。研究解决结构性问题的有效措施和办法,需要下更大功夫。因为这关系到经济结构调整能否顺利进行。

工作目标新变化。在稳定新增就业数量规模的同时,也要更多关注提高就业质量。素质就业、公平就业、工资收入、社会保险、稳定就业、和谐劳动关系,都是劳动者进一步的追求。

主阵地转换。高校毕业生仍是城镇就业的主力,但几亿农民工的城镇化、市民化已摆上日程,需要就业和社保政策、措施保驾护航。因为这直接关系到城镇化的进程。

增长引擎更新、创业带动就业成为主要增长点。实践证明,做好创业工作,不论对改善民生促就业,还是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建小康,都具有重要的现实作用和重大的战略意义。创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创造财富,二是增加就业,三是催生创新。概括来讲,创业是财富的源泉,是就业的动力,是创新的实验场,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就业增长双赢的重要利器。

当前,中国就业的转型,正多道并行。互联网等新技术的应用、新业态的不断涌现,相当于铺设了一条“高速公路”。这条“高速公路”连同传统的“乡路”“省道”“国道”,开创了一个全新的局面。特别是“高速公路”上的新就业,给传统就业带来的变化甚至颠覆,更值得研究。

总之,要树立起一个理念,不仅要使就业能够适应经济的新变化,而且要真正形成就业与经济的良性互动,即:使就业结构调整、就业质量提升、农民工身份转换、创业增长等,能够发挥出更大的积极能动作用,从而推动中国就业的转型,并且与经济的转型做到互促互动。

创业动力:压力倒逼与主动为之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几次劳动者创业高潮,都有一个压力倒逼的大背景。

上世纪80年代初,面对1700万名知青回城导致的城镇就业压力骤增,国家允许自谋职业发展个体经济,劳动者创业由此启动。

上世纪90年代,几千万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压力带来了小城镇个体经济和乡镇企业的发展,农村劳动力创业空间得到拓展。

进入新世纪后,面对3000万名下岗失业人员,国家为促进再就业,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许多下岗职工通过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实现了再就业。

2008年以后,突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导致上千万农民工停工返乡,600万大学生就业面临困局。在应对危机中,国家鼓励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大学生自主创业,实现分散突围,使中国就业走出困境。

近几年,面对经济转型的难题和下行的趋势,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双创”成为新时期推动经济和促进就业的双引擎。党中央号召推动,政府政策支持,全社会的创新和劳动者的创业空前活跃,形成高潮。据统计,全国新登记市场主体由2013年的1131万户上升到2016年的1651万户,近年来返乡创业者累计达到450万人。这些都为新时期经济的稳中求进和就业的量质同升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回顾历史,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压力也可以带来动力,危机中亦蕴含着机遇,经济社会中的痛点可以成为改革创新的起点。

创业主体:个人努力与政府主导

促进创业,要发挥劳动者主体作用。创业是劳动者发挥自身能动性,发现机会整合资源,为满足市场需求提供产品或服务的经济活动。劳动者通过自主创办生产服务项目、企业或从事个体经营,不但自行解决就业问题,而且带动更多人就业。中国创业劳动者具有五种精神:一是敢于冲破世俗观念的束缚、勇于创新的开拓精神。二是自强自立、艰苦奋斗、苦干实干的务实精神。三是能经受挫折和磨难、不折不挠的进取精神。四是讲究职业道德和信用、重诺守信的诚信精神。五是创业成功后不忘初心、回报社会的奉献精神。这五种精神就是劳动者创业的动力源泉。我们要培养更多创业者具备这种精神,并在全社会发扬光大。

推动创业,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政策导向和创造环境方面。为此,要建立健全五个体系:一是组织领导体系,调动社会各界力量共同推进创业。二是政策支持体系,充分发挥政策引导效应。三是创业培训体系,着力提高创业者创业能力。四是创业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创业服务平台和创业孵化器。五是工作考核体系,考核政策和服务的落实成效和满意度,考核创业和小微企业的增长及其存活情况。

落实创业政策取得成效,必须解决好劳动者创业过程中普遍存在的资金难、场地难、办事难和政策缺、服务缺、能力缺等难点问题;当劳动者创业成功形成小微企业后,再遇到资金链、人才链难以接续时,更应帮他们解决好这些难题,实现新的突破。

要营造有利于创业的环境。要在全社会形成一个鼓励人们敢于创业,支持人们能够创业,帮助人们成功创业,减少人们创业风险的宽松氛围,并且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来保护和支持劳动者的创业活动,提供更好的服务和保障来帮助创业者畅通开业之路,减少后顾之忧。

创业条件:资金、资源与人才

解决好开业的资金和后续资金是创业的重要条件。大众创业,特别是下岗失业人员和大学生创业,筹集资金是最关键的。因此,在支持创业的政策中,创业担保贷款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支柱。政策扶持对象从最初的下岗职工、失业人员扩大到复转军人、高校毕业生和返乡创业人员;人均贷款规模,也从最初的两万元提高到10万元甚至更多。

为满足创业成功的企业在扩大发展时对资金更大的需求,吸引更多的民间投资和社会融资尤为重要。因此,对金融政策、管理和服务进行创新势在必行。

自然资源和地方产业特色是创业的重要基础。一方面,创业需要依托传统和现有的资源,形成地方产业。另一方面,在资源枯竭和原有产业衰落时,必须抓紧开发出替代产业和引进新的适路产业,使创业形成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的规模效应。在招商和引进项目时注意产业引导,坚持绿色、节能减排和合理使用资源,防止“一窝蜂”随波逐流。

相对于资金、资源,更要强调的是创业人才。从过去的乡镇企业家、民营企业家到创业有成果的科技人员、有成就的返乡农民工和获得成功的高校毕业生,他们都是不同时期创新创业的代表。有了这些人才,就能够发挥典型引路的示范作用;就能够使用技术和信息,调动和运用资金、资源组合成新的生产力;就能够保证发展新产业和引进新项目获得成功。因此,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极为重要。

同时,重点培养创业人才,也极为紧迫。近些年,许多地方围绕创业的需要,为创业者开办创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提供开业指导和项目方案论证、政策法律财务咨询。特别是通过组织专家队伍传经送宝、通过企业家对初创者的传帮带、通过构筑平台促进创业者相互交流学习,以及提供创业实验的孵化器,等等,培养了一批用理论实践经验和实操技能武装起来的新一代创业者。当然,创业人才不是学出来的,而是干出来的。创业培训和指导的成果必须体现在实战当中。

需要强调的一点是,在重视创业领军人物的同时,也要重视草根创业,为他们提供普惠性政策和良好的创业环境,助万千草根创业成功,并由此涌现更多创业人才。

创业引领: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

在为创业者提供指导时,重视和宣介成功者的经验,在教科书和创业经验汇编、创业明星集萃中,讲他们的成就和光彩,讲他们的成功之道,对于劳动者打开思路、接受新事物和树立创业目标,都是有积极作用的。

但相对成功经验来讲,创业者经历的挫折和失败的教训更具现实指导意义。每一个创业者的成功,实际上都是从挫折和失败中走出来的。我们一定要告诉每一个有意愿创业的人,创业是一个充满风险的事:项目与市场对接不上、投入资金打水漂、产品的技术和资源跟不上、人才流失和人员不对路、生产运营和劳动管理出问题,等等,这些情况随时都会遇到。前面的践行者已经踏过的雷区,已经栽过跟头的前车之鉴,都应当给后来者以警示,使他们接受教训,少走弯路。我们要在创业培训指导和创业平台交流中,把这作为一项重点内容,总结典型案例,找出问题所在并剖析原因,提出规避风险减少失败的建议,使创新创业者的路走得更加顺畅。(中国就业促进会会长 张小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