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生就业

当前位置:首页->招生就业->就业政策 返回上一页

【就业政策】重庆:上半年新设立各类市场主体22.6万户 逆势创业热情不减

来源: 浏览量:150 发布时间:2020-09-02

生产高端口罩,专做国际市场,项目投产才两个月,就已和德国签了一笔3500万元的订货合同,还有一笔6000万元的订单在谈。

这样喜人的成绩,来自于我市一家刚刚创办的企业——重庆艾倍健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虽然疫情带来的不利因素很多,但我市类似的新创企业却越来越多。上半年,我市新设立各类市场主体22.6万户,同比增加12.64%。

逆势创业热情不减,重庆人的动力从何而来?

政府引导政策激励孕育新商机

在商言商,企业家愿不愿意投资兴业,归根结底要看有无商机。但企业家是否愿意去主动把握商机,一定程度上有赖于政府引导和政策激励。

重庆艾倍健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魏刚,此前在巴南区投资了一家电子厂生产液晶显示器。疫情发生后,由于没有新订单,今年3月不得不关停生产线。不过,新的商机很快涌现出来:口罩等医疗物资供不应求,高等级的无尘车间正是口罩生产的必需场地。

要不要转型做口罩?正当魏刚犹豫之际,优惠政策来了。3月3日,我市出台支持企业复工复产和生产经营40条措施,对疫情防控重点企业给予专门支持。以融资支持为例,我市对这类企业实行专项再贷款。对享受人民银行专项再贷款支持的疫情防控重点保障企业,财政按企业实际获得贷款利率的50%给予贴息。

投资注册新公司,利用现有设备和厂房转型生产口罩,今年5月,艾倍健第一批产品顺利下线。魏刚透露,按照目前的订单情况,今年可实现2亿元销售收入。

在重庆,类似抢抓机遇的创业者,或既有企业转型升级者,还有不少。例如,此前主要生产校服、工作服及各类制服的重庆立泰服饰有限公司,在疫情发生后,立即对生产工艺和流程进行改造,第一时间试产出符合标准要求的医用防护服和隔离衣;生产空气过滤材料的再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疫情发生后转而生产口罩。目前,该公司生产的N95医用防护口罩日均产量已超过2万只。

疫情中,农、林、牧、渔业等行业承担保供任务,同样吸引了大量创业者。据统计,上半年我市第三产业新设立市场主体数量陡减,例如教育、金融业、住宿和餐饮业分别同比减少33.15%、21.05%、16.3%。但第一产业有效填补了“漏洞”。其中,农、林、牧、渔业同比增速和同比增量均创近年新高,同比增速以97.34%在各行业中排名第一。

引导更多人投身数字经济创业潮

同样逆势而上的,还有数字经济。

近年来,我市大力推动大数据智能化发展,为创业者和企业家创造了条件。疫情发生以来,工业领域的“少人化”,服务业领域的“不见面”,为大数据智能化提供了更加丰富的应用场景。我市顺势而为,积极引导,让更多人投身于数字经济创业大潮。

比如,位于渝中区的金窝窝科技公司,上半年其旗下的本土电商平台——i生活,新增用户58万,日均活跃用户增加近5万,线上订单流水增加300%。这些新增用户,不少都是新入行的创业者。

重庆市民熟悉的互联网企业——猪八戒网,帮助一大批人实现了网上创业。上半年,有近10万人在猪八戒网注册,为20多万家企业提供服务。服务的品类覆盖知识产权、代税代账、科技项目咨询等多个方面,服务产品细分品类超过1000个。

又比如,餐饮是受疫情影响最严重的行业之一。2月中旬,市商务委和重庆市火锅协会联合35家品牌火锅企业推出火锅无接触外卖。短短4天时间,35个火锅品牌共72家门店的火锅外卖总量就超过1万单,总销售额接近300万元。

更火爆的是生鲜电商。疫情期间,重庆本土生鲜电商每天的订单量大多是此前3倍以上,最多的甚至达到10倍。业内人士估计,上半年新进入生鲜电商行业的创业者,同比增幅在300%以上。

重庆大力推行的智慧政务,则为创业提供了足够的便利。例如,依托“渝快办”平台,我市推行网上受理个体工商户注册登记、食品经营许可申请,运用预约办、邮寄办等多种形式为个体工商户申办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登记提供便利。

良好的智能产业基础加上便捷的智慧服务,上半年,我市以5G、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为主的信息传输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投资同比增长1.6倍,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增长45.1%。

保全存量企业让创业者看到希望

引导和鼓励创业、做市场主体增量的同时,存量也不能减少。

对那些因疫情影响经营暂时困难的企业,重庆通过信贷展期、减税降负等多种措施,最大限度救企业于危难之际。“增量和存量是相互促进的,存量保住了,创业者才会看到希望,增加勇气。”市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今年初,经营网吧和宾馆的重庆热浪科技公司陷入困境。“最大的负担是固定性支出,主要包括社保费和房租。”热浪科技董事长陈大远说,公司账面上的现金只够坚持两个月,一旦资金链断裂,公司就面临破产。

在南岸区市场监管局的指导下,陈大远通过两条途径摆脱了困境:一是申请社保费减免,员工每月社保支出减少近4万元;二是争取到了房东免收两个半月的房租。两笔钱加起来有10多万元,让这家小微企业“缓了口气”。

据了解,疫情期间确保企业资金链不断,重庆采取了两个举措:一是给企业减负,通过缩减开支来提高其存续能力;二是实行信贷展期,避免企业因信贷原因倒闭。

减负方面,支持企业复工复产和生产经营40条措施中,涉及为企业降低生产经营成本的多达15条,包括减免社保费、降低用能用水成本、降低新开工项目门槛等。信贷展期方面,截至目前,重庆银行业金融机构对全市企业实施延期还本付息涉及的贷款余额累计约2000亿元,约5万户个体户、企业受益。

困境中存活下来,还要谋发展。这方面,我市又有一揽子支持举措。以陈大远享受到的金融支持为例,他得到了银行针对疫情期间小微企业推出的专项贷款,年化利率3.8%,比平时低了近一半。利用这笔钱,他打算把现有酒店改造成为主题酒店,对既有业务提档升级。

市场主体是经济活动的主力军。通过激励创业、千方百计保全存量企业,重庆上半年GDP由负转正,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209.83亿元,同比增长0.8%,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均实现正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