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生就业

当前位置:首页->招生就业->就业政策 返回上一页

【就业政策】河南:基层助残扶贫走出“造血式”新路

来源: 浏览量:91 发布时间:2020-09-23

在位于河南省驻马店市汝南县的一个工艺品生产车间里,35岁的残疾人王纪田正聚精会神地制作着麦草画。靠着这门手艺,曾经深陷贫困的王纪田一家摘掉了“穷帽子”。

解决贫困残疾人就业问题、推动贫困重度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大力支持贫困重度残疾人集中托养中心建设……近年来,河南省在助残扶贫领域打出一系列“组合拳”,蹚出了一条“造血式”扶贫的新路子。

就业扶贫:“自力更生最踏实”

以麦秆为材料,经过蒸、熨、烫、粘等十几道手工工序,就可以制作出一幅精美的麦草画。残疾人经过简单培训就可以上岗工作,熟练后1个月能挣到大约3000元。

记者采访时看到,王纪田所在的生产车间,墙上挂满了制作完成的麦草画,数十名工人正心无旁骛地工作着。

“对于行动不便的残疾人,我们有专人上门为他们配送原材料、收取成品,残疾人足不出户就可以实现就业。”据企业负责人介绍,近年来,该企业已直接吸收80多名残疾人就业,还对200多名残疾人进行了就业培训。

“自力更生最踏实。”王纪田告诉记者,通过努力,自己不仅脱了贫,还成为公司的高级技术师,一个月能挣四五千元,生活水平提升了不少。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近年来,河南省以就业为抓手,帮助残疾人自力更生、自食其力。据统计,截至2019年年底,河南省城乡持证残疾人就业人数达43.2万人。

无障碍改造:打通脱贫的“最初一公里”

从卧室走到卫生间,这件对于普通人来说再简单不过的事情,对于残疾人刘德山来说,却往往要花上一番大力气。

今年58岁的刘德山家住河南省驻马店市胡庙村,小时候因患小儿麻痹症致残,四肢几乎无法活动,爱人也身患残疾。两个女儿出嫁后,刘德山夫妇的日常生活陷入了困境。

2019年3月,了解到刘德山一家的情况后,当地有关部门为他家“量身定做”了无障碍改造方案。如今,在刘德山的家里,从坡道、扶手到复健用的护栏一应俱全,夫妻二人的生活质量大为改观。

“生活好了,脱贫奔小康也有劲儿了。”刘德山告诉记者,通过坚持复健,他的身体状况已有所改善,现在还在乡里当上了护林员,每月能多挣500元,加上各项补助收入,基本生活再也不发愁了。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河南省残联积极推动贫困重度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工作,根据残疾人的实际需求,实行“一户一设计”个性化服务。近三年来,全省共为14.5万多户建档立卡重度残疾人家庭实施无障碍改造。

集中托养:一人托养,全家脱贫

“在这里有吃有穿,有病也能及时治,真是享福了!”在位于河南省南阳市内乡县的重度残疾人托养中心里,残疾人刘喜明的脸上挂满了笑容。

今年65岁的刘喜明因患偏瘫而生活不能自理,无依无靠的他平时只能靠街坊邻居接济度日。2018年5月,在当地有关部门帮助下,刘喜明入住托养中心,不仅一日三餐有了保障,身体条件也有所改善。

同样是入住重度残疾人托养中心,73岁的雷大超拥有“额外的幸福”。

作为河南省驻马店市上蔡县南大吴社区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不仅雷大超可以入住托养中心,他的女儿雷献春也被优先聘为护理员,负责照顾雷大超和另一位重度残疾人,每月能有2000元的收入。

“生活更有奔头了。”雷大超笑着说。

重度残疾人照护问题一直都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近年来,河南省聚焦重度残疾人家庭“照看一个人,拖累一群人,致贫一家人”问题,大力推动重度残疾人托养中心建设,以“一对二”的护理模式在解决重度残疾人照护问题的同时提高其家庭收入。

中国残联有关负责人表示,进入脱贫攻坚关键阶段,以河南省为代表的各地残联正加大对残疾人的帮扶力度,兜住底线的同时进行精准帮扶,实现以“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