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生就业

当前位置:首页->招生就业->就业指导 返回上一页

人才培养是中医“十四五”发展当务之急

来源: 浏览量:84 发布时间:2021-03-31

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坚持中西医并重,实施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今年两会期间,国家领导人也强调,要做好中医药守正创新、传承发展工作,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服务体系、服务模式、管理模式、人才培养模式,使传统中医药发扬光大。要科学总结和评估中西药在治疗新冠肺炎方面的效果,用科学的方法说明中药在治疗新冠肺炎中的疗效。

“十四五”时期是实现中医药振兴发展的关键时期。当务之急,当然是人才培养的问题,我们要培养一大批过得硬的中医临床人才,还要培养一批中西医结合高级临床人才,才能够适应全国人民卫生保健的需要。

然而,值得反思的是,为什么中医高等教育进行了几十年,仍然会处在临床乏人、乏术的状态?这是因为,我们始终没有认识到中医具有与西医完全不同的学术体系和临床方法论,中医教育一直按照西医的模式进行,导致学生毕业后,由于没有掌握好中医的临床方法论,没有学会如何总结和运用有效的方药治病,非中非西,疗效不高,难以在患者中立威,难以迅速成才。因此,当务之急就是要按照中医发展的客观规律,建立起中医自己的评估体系和价值标准,在教育、临床、科研、管理各方面,要按照符合本学科规律的“金标准”来培养人才。不进行彻底、全面的改革,就难以突破中医临床人才培养和科技成果创新的瓶颈。

中医药是在民间生长出来的,是最能够触达基层、最接地气的一门学科。中国古代没有医院,只有个体诊所;人才的培养,主要靠师徒相授;所用的药物,来自于大自然;治疗的过程、效果与费用,相对简、便、验、廉。在医疗日趋商业化的现代社会,许多国家、政府与家庭,都因医疗费用昂贵而不堪重负。

我国人口众多,完全由医院担负起全民的治疗保健任务,确实难以实现。因此,恢复并大力推广中医的传统治疗模式(特别是在农村与基层),是一项利国利民的战略措施。要充分肯定师徒相授培养中医临床人才的教育模式,中医学徒在经过长时间跟师学习,参加国家规定的统一考试合格后,给予行医资格。对于那些确有一技之长,能够看好某种病的基层医生,经过严格考核认定,应该给予他们行医资格,鼓励有经验的中医开办中医诊所或联合诊所,医生只开中药方,或用针灸、外治等,不做西医检查,不开西药,在这个前提下,大幅提高中医师和针灸师的诊疗费,以保障他们的劳动所得。此外,患者在中医诊所的治疗费用,应该比照医院,相应纳入医保范围。

我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之所以能够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是中西医临床结合的结果。除了严格的隔离措施之外,诊断主要靠西医,治疗主要靠中医,西医辨病,中医辨证,各取所长,优势互补,让全国人民亲眼目睹了一次中西医结合的完美表现。这次中西医临床结合的第一次大规模实践,证明我国政府制定的“中西医并举,宜中则中,宜西则西”的卫生保健方针政策,是完全正确的,其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将来可以逐步推广运用于对付人类尚未解决的各种重大疑难病症。

中医在抗疫防病方面,具有几千年丰富的经验。比如,在这次疫情中显示了卓越疗效的“清肺排毒汤”,不仅对轻症、重症、危症患者有效,而且对未患病的健康人群也有预防效果,各省市根据当地气候特点和疫情表现所制定的多种防治方药,在全国普遍推广服用后,也起到了预防新冠肺炎的良好效果。总之,在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的战役中,《黄帝内经》所提出的“治未病”理论,“因时、因地、因人而治”的辨证思维,《伤寒杂病论》中经方所显示的强大生命力,都为我们今后对付各种急性传染性疫病提供了有力的武器。中华民族既有传统医学,又有现代医学,这是中国人民的福气,我们应当格外珍惜,两种不同医学的有机结合,将来有可能为人类卫生保健事业做出我们民族特有的新的贡献。

(作者为湖南中医药大学教授、医史文化学者、知名中医临床专家。)

责任编辑:li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