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招生就业->就业指导 返回上一页
· 改善艺术类毕业生就业的几点建议
来源: 浏览量:121 发布时间:2022-03-19
(一)政府和社会为艺术类毕业生创造良好的就业大环境
为了使艺术类毕业生能够更好更充分就业,政府和社会都应该为他们打造一个良好的就业的大环境。国家相关部门应不断加大政策引导和支持力度,在认真落实好现有的高校艺术类毕业生就业政策的同时要加大宏观调控的力度,制定出艺术类人才合理流动的激励机制和优惠政策。鼓励艺术类毕业生到西部、到基层去贡献力量,可试推行高校艺术类毕业生委托培养和定向招生模式,在政策上给予一定的优惠和倾斜,促进艺术类人才流动更加合理。另外还应整合资源,加大对艺术类专业学科设置的扶持。自我国高等教育扩招以来,我国的艺术教育也取得长足的发展,但各个高校艺术类专业雷同和特色不明显的情况也较为突出,政府也可以采取一些干预手段,对部分专业进行限制招生或者停止招生,对办得好的高校或专业进行重点支持。针对艺术类学生文化素质不高的情况,也可以在招生考试中适当提高文化课成绩来促进高校艺术类毕业生文化素质的提升。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以市场为导向的资源配置方式已经形成,建立完善的市场监督机制和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现在很多艺术类学生选择在毕业后从事自由职业或进行自主创业,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建立一套完善的机制需要时间,而在各方面条件尚未成熟的情况下,把大量的艺术类毕业生一股脑全推到市场既不现实又不合理。因此保障就业市场的良好发展,促进就业服务的信息化、规范化和法制化建设,为艺术类毕业生的就职和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二)高校建立以提高就业为核心的培养机制
首先,针对目前高校艺术类毕业生就业过程中所面对的困难,高校应该从艺术类专业本身出发,结合专业和学生的特点,对教育教学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革,加大对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指导教育,帮助他们开展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树立正确的职业意识,为艺术类学生更好更充分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次,要加快推进高校艺术教育教学改革。目前很多高校的艺术类专业口径较窄,在现行的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上应该拓宽思路和眼界,应多结合社会上的岗位设置需求,增加专业目录下的方向。在对学生的培养方式上面也要进行适当调整,艺术教育应该面向社会、面向市场需求,做好市场调研的同时摒弃一成不变的课程设置,可以增设一些提高艺术类毕业生综合素质的选修课,也可根据市场需求新增专业方向设置等。高校还应与用人单位保持一定的联系,以校企合作的方式建立实习实训基地,用人单位及时向高校反馈毕业生的实习实践情况。毕业生可以根据实习情况对自己进行更加客观的评价,高校也在这种反馈中及时调整自己的教育教学,使得学校、学生和用人单位之间的沟通更加顺畅和有效。
(三)艺术类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提高就业水平
学生作为整个就业活动的主体要充分发挥好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勤学多练,善于思考,在学习和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锻炼自己。除了拥有精深的专业能力外,还应该拥有扎实宽厚的人文素养和各项综合素质,毕竟残酷的就业竞争实际上就是应聘者能力和素质的竞争。对于高校艺术类毕业生而言,所学的专业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实践性,在重视培养自己专业能力的同时也要加大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例如学习能力、适应能力、思维能力、人际交往沟通能力、组织和管理能力等。这些能力的获得并非一朝一夕,艺术类学生应该有意识的多加培养这些能力。
困扰艺术类毕业生顺利就业的另一个因素就是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欠缺。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主要概括为思想道德素质、专业文化素质和身心素质三个方面。个人综合能力主要就体现在这三个方面。艺术类毕业生在校期间应培养自己良好的道德素质和专业文化素养,多在文化修养上下功夫,同时也要培养自己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使自己能够拥有面对未来挫折的勇气。
艺术类学生还要学会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在很多艺术类学生的身上或多或少都存在着就业期望值、择业观与求职行为不相符的情况。艺术类毕业生在踏入社会初就要学会科学的评价自己,认识自己,找准自己的定位。然后就需要强化自己的竞争意识,克服怕苦怕累的心理,养成艰苦奋斗的作风,主动出击,迎接挑战,多渠道推销自己,勇敢的走入就业市场。艺术类学生在条件允许的情况,应该多接触社会,一方面是因为艺术创作来源于生活,如果艺术脱离了社会就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另一方面是因为接触社会可以及时准确的把握社会人才需求方向,有的放矢的培养自己各方面的就业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