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生就业

当前位置:首页->招生就业->就业指导 返回上一页

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呼唤政策与时俱进

来源: 浏览量:363 发布时间:2023-11-05

受疫情影响,高校毕业生出国深造人数受到冲击,境内深造人数稳步增长;在就业选择方面,毕业生中产生了灵活就业等就业新业态;在地域选择上,非一线城市、基层就业成了毕业生的新选择……日前,媒体梳理了多所知名高校2021届毕业后就业质量报告,总结出了上述现象。

新冠肺炎疫情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其对高校毕业生出国深造的阻挡效应是肉眼可见的。以清华大学为例,2019年该校毕业生的出国(境)比例为15.3%,2021年降至6.9%,两年时间内出国(境)深造人数“腰斩”。这背后不仅有疫情的影响,也与美方收紧留学签证等复杂情况有关。

疫情呈现出不确定因素影响着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选择,而灵活就业、基层就业成新选择,则展现了不确定性中确定性的一面,那就是当下大学生的选择更加多元。一方面,进入体制内仍然是很多毕业生努力的方向,一线城市仍然拥有很大的吸引力;另一方面,“灵活就业”现象增多,“自主创业”“自由职业”“其他灵活就业”等非标准就业占比呈总体上升趋势,到基层单位就业也成为名校大学生的主动选择。

这种多元选择背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经济形势影响下就业竞争加剧的影响,也有数字经济发展大潮下,新业态、新职业不断涌现有关,背后还有年轻一代在就业选择上更加灵活开放的心态。这些因素共同促成了更加多元的就业选择。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的数据显示,2020年和202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的灵活就业率均超过16%。国家统计局数据则显示,截至2021年底,中国灵活就业人员已经达到2亿人,其中从事主播及相关从业人员160多万人,较2020年增加近3倍。从这些数据中,可以窥见灵活就业的趋势。

这种变化不仅出现在中国。国际劳工组织的研究显示,过去几十年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经历了从标准就业到非标准就业的转变,世界各国非标准就业正在普遍化。与标准就业相比,灵活就业不仅体现在雇佣关系上更加灵活上,在工作内容上,它也给予了就业者充分发挥个人优势和兴趣的机会。就业者得以在增长专业技术的同时,不断摸索个人职业发展方向,而这更有利于激发社会活力、推动社会创新。

灵活就业成为更多人的选择,是经济愈加发展、社会愈加开放、多元背景下自然而然的结果。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说,工作并不仅仅是一个谋生的饭碗,还寄托着个人的兴趣爱好。灵活就业不能被理解为只是低技能人群的被动选择,也有很多属于高学历、高技能人群追随内心、追求工作与生活平衡的主动尝试。现实中,很多“多面型”人才,在拓展副业的道路上风生水起。灵活就业也渐渐成为一种高质量的就业形态,这是需要毕业生以及全社会都需要转变的观念。

同时,蔚为大观的灵活就业群体,也呼唤社会保障政策与时俱进,为这种新的就业选择提供保障。近年来,互联网平台成为灵活就业的主要渠道,但灵活用工背后也存在不小的争议,社保就是其一。对此,一方面需要用工平台更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平衡好企业利益与员工权益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也迫切需要适应新的雇佣关系变革,完善社保制度,使之能够覆盖和保障灵活就业人员,为灵活就业群体的权益保障护航。比如,去年发布的《“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就提出,将进一步健全灵活就业人员参加社会保险制度和劳动者权益保障制度,推进灵活就业人员参加住房公积金制度试点。人社部门、教育部门应该不断加强创新政策供给,鼓励和支持毕业生多渠道灵活就业、新业态就业,为灵活就业的毕业生提供更多创业就业帮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