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生就业

当前位置:首页->招生就业->就业指导 返回上一页

人工智能与就业

来源: 浏览量:171 发布时间:2024-03-08

一、 什么是人工智能

人类从很久以前就开始畅想人工智能。甚至在近代科幻电影中塑造了不少经典角色,如《星球大战》中的R2-D2,《终结者》中的T800等。不过人工智能不仅仅是类人机器,它还有更广泛地用途。这要从人工智能的定义说起:

人工智能(ArtificialIntelligence,简称AI)是研究人类智能活动的规律,构造具有一定智能的人工系统,研究如何让计算机去完成以往需要人的智力才能胜任的工作,也就是研究如何应用计算机的软硬件来模拟人类某些智能行为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人工智能是计算机学科的一个分支,既被称为20世纪世界三大尖端科技之一(空间技术、能源技术、人工智能),也被认为是21世纪三大尖端技术之一(基因工程、纳米科学、人工智能)。人工智能被发达国家视为人类的最后科学尖端,科研领域皇冠上的明珠。随着硬件层、数据层以及算法层等各方面技术储备趋于成熟,科学家提出“深度学习”神经网络,使得人工智能得以获得突破性进展。如今,深度学习的应用使得语义识别、图像识别的准确率大幅提升,进而促使人工智能产业又一次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人工智能,这个曾经只出现在科学幻想中的名词,现在却逐渐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并在电商/服务业、IT互联网、金融业和智能设备四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二、 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职业变革

关于人工智能对未来职业的影响,可谓众说纷纭。英国牛津大学2013年一项研究预言,未来20年内,美国就业市场47%的岗位终将由人工智能取代,英国则有35%的职业将受到威胁。涉及人工智能对就业前景的影响,这项研究被广泛引用。然而经合组织新研究结果却显示,美国只有大约10%的岗位作将由人工智能代替,英国受威胁的职业也只有12%。研究认为,大部分工作要求涉及复杂社交关系,要求具备较强沟通能力、创意或复杂推理能力,或者要求在无指导环境下完成体力任务,这些方面人工智能均难以胜任,不会对人类构成威胁。先前调查之所以高估人工智能构成的就业威胁,源于没有区别对待同一职业的不同岗位。不过,关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将提高就业门槛,拉大高收入与低收入就业者的差距这点认知已无异议。而且“自动化风险高度集中于低技术领域”。即低技能并且跟计算机关联度较高的一些工作会被替代;还有一些重复性高、不需要太多认知能力的工作也会被替代,比如文秘人员、电话接线员这类岗位。相较之下,一些高技能、创意性的工作则很难被替代,比如作家、心理医生等。

其实,谈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影响,就是在谈技术进步对岗位、对就业的影响。它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替代。无论是第一次工业革命,还是第二次、第三次工业革命,都带来一定的“破坏性效应”,会替代部分劳动者的就业岗位。人工智能的发展导致现有产业链的颠覆及变革,使企业的生产方式、生产流程发生巨大变化,以前的一些岗位可能要被人工智能机器人替代。例如杭州无人超市,京东无人仓库和自动快递,建行的无人银行,如今都已经实现或正在实现。

二是互补。我们现有的一些工作岗位,如果没有机器和人工智能的帮助,工作难度比较大。人工智能出现后,这些工作将做得更加轻松、完美。以律师这一职业为例,因为律师很多时候要对法律条款进行解读,而人工智能可以很好地辅助律师群体进行解读。再比如阿尔法狗的出现,它将有利于棋手提高自身的技艺水平。这就是人工智能的互补效应———它将充分体现服务功能,促使劳动者工作能力的提升。

三是创造。以前没有互联网,市场半径和交易半径小,市场分工也比较粗糙。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技术进步,每一个市场环节、产业链条都会分解成N个部分,分工更加细化,从而创造出更多工作岗位。人工智能的发展更是如此,它将催生更多新的产业、产品和服务,创造出新的岗位。如算法工程师、AI视觉、数据挖掘工程师等职位年薪都在30万以上。

虽然每次人类迎来技术进步,都会有很多的声音,说劳动者的“饭碗”被抢了。但事实证明,技术进步有破坏岗位的功能,也有创造岗位的功能,整体来讲是创造多于破坏。所以,人工智能的发展将给劳动力市场带来更多的机会。

还有一种担忧,认为人工智能发展过于迅速,会出现类似改革开放初期的下岗潮。从短期来看,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尤其是“机器换人”的大规模应用,不可避免地会对某些地区、某些产业以及特定人群就业产生不利影响。但从长期来看,人工智能的发展,在提高企业对劳动者技能需求的同时,倒逼劳动者提升自身的技能水平,从这一角度来说,可以缓解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的问题,也将推动我国由人口红利向“机器人红利”转变。

至于人工智能行业本身的发展趋势,由于大规模数据+大规模算力的基本方法论已经成熟,今后的发展路径十分清楚:在那些数据储备充分、商业价值清晰的场景,人工智能会迅猛发展,投身于这样的行业中期发展会非常好;而医疗、教育这类领域,由于电子化数据的整理与积累尚需时日,可能需要一个较为漫长的发展过程。

三、 人工智能时代的职业规划

通过前面的分析,有志于从事人工智能相关行业工作的同学们应该对人工智能已经建立初步的认知。人工智能即通过智能实现人类思维的效果,从宏观层面来看,此效果体现在智能社会与智能经济层面,即人工智能将大幅改善依赖劳动力创造的劳动密集型、简单重复性的传统经济运行模式,并依托此经济模式构建万物互联、智能协同的产业体系,打造国际领先的智能社会。从微观层面来看,人工智能将替代传统劳动,带来新式生产方式,以提升生产效率并降低成本,进而实现企业效益提升、改善人们工作与生活。而随着机器变得聪明,我们将最终实现人性化人工智能(HumanisticAI),即通过机器达到拟人的形式并以这类形式延伸人类智慧。鉴于此,我们在订立职业规划时,有必要注意以下四点:

(一)注重人际沟通能力的培养

人际沟通能力,看似与人工智能风牛马不相及,实则却不然。在麦肯锡的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人际沟通能力一直被认为是职场“最有用”的能力。很多同学包括家长都有一个认知的误区,觉得自己(孩子)沟通能力差,就去学门技术吧。殊不知现代社会,缺乏沟通能力几乎寸步难行。在单位,向领导汇报,与同事协作,都需要有效沟通。对客户,提高产品和服务的满意度,也需要有效沟通。尤其客户若是个外行,不但需要您能领会他的意思,还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让对方也明白您的意思。

在人工智能的应用和前景分析中我们看到,人工智能在实际应用中往往扮演人类“助手”的角色。这个角色要求与使用者有较高的契合度,因此设计者首先要充分了解使用者的需要、习惯,才能创造出完美的“助手”,充分满足对方需求。而这个“了解”的过程,就是沟通。日本某汽车公司在经济萧条时请一批设计人员转行做销售,待经济复苏,这批人做回设计后,发现他们设计出的汽车特别好卖,就是因为在与客户沟通过程中,充分了解了对方的需求。所以无论您将从事何种职业,人际沟通能力都要注重培养。

(二)注重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习

计算机作为工具已经渗透到人类工作、生活的各个角落,联合国早已将不懂电脑知识列为“文盲”范畴。随着人工智能迅速发展,作为助手,它能极大提高您的工作效率,减少您的工作误差。您可以不懂得原理,但至少要学习如何使用。举个简单例子:有家大型国企,原来工资表是写在纸上,现在是登进电脑。裁员时根据不同方案计算补偿金,原来一个方案要计算数日,还要反复校对;现在只要建立模型,输入数字,EXCEL表格立即能生成每位职工新的数据结果,而且只需校对公式,无需校对计算结果。未来,计算机知识,尤其是人工智能相关运用软件的学习务必重视,因为效率落后,不仅会被企业淘汰,还会被社会淘汰。

有些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反映软件更新太快,学校学的都是已经淘汰的知识。其实关键看您如何学习。IT行业知识更新周期非常短,学校教材却需要相对稳定,不然教师也会无所适从。而且IT行业的技术人员都有体会,知名企业面试时往往不仅考察您学习的知识,更重视您的逻辑思维和学习能力。所以在学习时您不仅仅是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机器的逻辑思维模式。这也能让您未来学习新的知识时事半功倍。

(三)注重专业技能的技术含量和前景。

前文中曾经提到,越是要求涉及复杂社交关系,要求具备较强沟通能力、创意或复杂推理能力,或者要求在无指导环境下完成体力任务,越是难以被人工智能替代。因此,提高专业技术含量,是未来职业稳定和发展的重要途径。不过,在提高技术能力的同时,也要留意行业或职业的发展讯息,注重新知识的学习。一般产业升级并不意味着旧的完全淘汰。例如汽车代替马车,但毕竟都是在公路上行驶,因此车轮,车身等很多部件的制作标准还是一致的。所以旧产业职工只要能及时更新制造知识,依然能在新产业中找到安身之处。综上所述,即使找到一份满意又稳定的工作,也最好建立终身学习的习惯,莫等夕阳西下才追悔莫及。

(四)注重可替代性职业,给自己留“备胎”。

几乎每个职业都有替代性职业,例如护士和医药代表,都需要医学知识和医院人脉;游戏制作和运营,都需要对游戏知识有较深了解;销售和采购,都需要产品知识和沟通技巧。未来没有人能肯定自己将终身固定在一个单位,一个职业。所以关注可替代性职业,给自己留一个“备胎”,以备不时之需,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家庭负责。

然而我们也知道,一般技术含量越高,替代性职业就越少。因此,一些技术性职业,不妨注重“非专业要素”的培养。例如执行力、团队精神、沟通能力、写作能力等。这些“非专业要素”既可帮助您职业生涯成长,也可在您另觅职业时提供帮助。马云在创业前是一名教师,美国有不少总统从政前是律师、演员等其它职业。他们能成功转行不是因为他们专业技术好,而是这些“非专业要素”帮助了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