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生就业

当前位置:首页->招生就业 返回上一页

【就业指导】读懂“慢就业”背后的内心戏

来源: 浏览量:282 发布时间:2017-12-13

高校秋冬季校园招聘已近尾声,记者调查发现,相比80后、90后毕业生,95后毕业生求职紧迫程度明显降低,部分大学毕业生甚至以“慢就业”为由,不就业或者“懒就业”。

  “慢就业”是这两年才走红的词汇。对于这种现象,批评质疑者有之,呼吁包容理解的也不少。每逢毕业季、招聘季,不少媒体都会“旧事重提”,所呈现的“奇闻异事”就像树上开的花、结的果,一茬又一茬,记性好的人总能闻出熟悉的味道。

  从某种程度上说,“慢就业”是社会发展进步的结果;从长远来看,这种现象并不是一时兴起,今后还将越来越具存在感。因此,社会各界与其讨论“怎么看”,不如更多地聚焦于“怎么办”——毕竟“慢就业”现象不会因为社会态度而改变,但应对年轻人择业观的变化,却是一个越来越重要的话题。

  先看求职心态。过去,校园招聘会上总是人头攒动,大学生对求职有更多的紧迫感、恐慌感,学校也鼓励学生先就业后择业,提醒他们不要“挑挑拣拣”。而“慢就业”,重在一个慢字。从报道来看,越来越多学生对于秋冬季校园招聘保持观望态度。虽然“企业快急疯了”,大学生们依然表现“淡定”。为什么呢?因为还有“下半场”呀!在越来越多大学生眼里,相比就业的速度,他们更看重就业的“品质”,少了“先签一个再说”的紧迫感,更多地去思考、对比、权衡——当前很多用人单位热衷在秋冬季招人,甚至不安排春季招聘,随着95后就业心态的转变,用人单位也不妨在招聘流程、时间安排上随之调整,与“慢就业”的慢相适应。

  再看择业观念。从调查来看,很多大学生“慢就业”是因为“找不到满意的工作”,并且“满意”二字的内涵相比以往已有很大不同。相比岗位的薪酬、稳定与否,他们更在意个人兴趣、发展前景、企业文化等等。

  也就是说,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他们早已跨过生理需求、生存需求,越来越关注尊重、自我实现的需要。根据调查,95后大学生更青睐快乐、平等、相对宽松的企业文化,把尊重员工看得比薪酬更重要;比如他们更重视用人单位的“软福利”,弹性工作时间、配备固定班车、员工旅游、租房补贴等等……可以说,大学生“慢就业”原因众多,其中也包括很多招聘岗位无法满足95后的求职需求。而这也提醒用人单位更多地了解这些95后,了解他们的新需求,适应其择业观念的变化,在企业文化、管理等方面予以调整,进而在人才争夺中保持竞争力和吸引力。

  当然,在适应之外,积极引导也必不可少。不可否认,大学生“慢就业”背后的“内心戏”,除了不着急、“不满意”,还有不少人不情愿,能拖则拖,消极以对,对就业有抵触心理。这种“慢就业”其实每年都有,如何全面系统地开展生涯规划教育,如何提供个性化、更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值得更多关注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