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AGAYAN环球360 返回上一页
我院朱国昌教授参加2019年中华经典国际传播学术研讨会
来源: 浏览量:125 发布时间:2019-05-04
朱国昌教授应邀参加了4月26-27日在京举行的由高等教育出版社主办、北京语言大学和同济大学协办的“2019年中华经典国际传播学术研讨会”。
本次会议旨在落实《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有效对接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战略,扩大中华经典外介的国际传播范围,提高传播中华经典外介的原文感受能力和学术水平。本次研讨会包括五场专题报告和分组讨论,共有113名来自全国的高校教师和科研工作者参加。高等教育出版社文科事业部副主任蒋文博出席会议。
在中国文学对外传播的过程中最主要的问题是找到充分性和接受性的平衡,它具有重要的跨文明意义和人类共识。同济大学对外传播专家、中华思想文化与传播研究中心主任陈琳认为,此次报告探讨的重点在于接受性,从汉语的语境做起点、如何建构中国文化的形象、建立了什么样的形象三个方面了解西方如何阐释中国文化和形象。具体到中国山水诗的解读,其核心难点在于文化专属名词介绍。以欣顿为代表的诗人找到了美国深层生态哲学与中国道禅哲学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的认知契合性,提出了山水诗的概念。欣顿为山水诗建构的生态诗形象是世界文化与中国文化对话交流、西方生态文明与中国艺术文明互鉴的突出成果,也是东西方文明产生联系与交叉关系发生的具体表现。它鲜明地体现了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在西方文明中的传承性、与当代文明相适应性、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体现了中华文明的独特的艺术文化精神对世界价值观重构的贡献,因此其传播诗学具有重要的跨文明意义。
上海大学教授、国际汉学与教育研究会会长、中国语言教育研究会副会长赵彦春表示, 创作与传播不同,任何两大语言系统之间都存在差别,译韵如果不可能实现,那传播就不可能实现。对于“韵诗资源不足”,拜伦、雪莱等原文诗人的诗作是最好的驳斥,所以“韵资源的多寡”和“用韵能力的好坏”不可混为一谈。从根本来说,散介派不注重本体论意识,关于诗歌传播中“韵”的问题是哲学、逻辑问题,也是文学问题,传播者应认识到“是其所是,归其所归,分其所分”,坚持“韵译”。
与会代表就自己的学科特点和文化传播方式的发挥发表了各自的见解。
文图来源:朱国昌
编辑:林盈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