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GAYAN环球360

当前位置:首页->AGAYAN环球360 返回上一页

写给初见大学时

来源: 浏览量:168 发布时间:2023-09-08

一,开启大学之门的学习价值

进入大学,是人生开启很重要一扇门的时刻。每年许多同龄人在高考选拔、淘汰机制中,失去了接受大学学术训练、与学术同辈群体直面砥砺切磋的机会。

尽管,在今天互联网时代,线上教育资源已经逐步拉平不同学校的教育资源,包括许多后起的大学平台许多专业课程可以分享到名校名师的课程等等,但是,即便如此,与大学老师和大学同学的对话互动,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依然会是年轻人不可替代的、心智开发的最佳方式。

珍惜自己和家庭历经辛苦换来的大学校园学业机会,需要以人生初见之情愫守护四年。

 

二,大学在干什么和学生要怎么做

1,大学教育有两个基本指向

不同的大学定位不同,水平不一,但大体不能出两个考量:

按照规范培养学生进入社会的劳动分工体系,提高社会人力资源水平;助力学生心智成熟并以个性化的方式成长,促进社会、学习者和学校在更高层面的多赢。

 

2,大学在干什么

现代化尚在半程的国家,多数成长期的大学为了实现社会、学生、学校多赢的局面,工作的重心理应在:

围绕人才培养的中心,办学重心落在根据教育规律,与时俱进的优化教育理念,优化相应的学校组织制度和结构,持续开展科学研究,鼓励并能够确保教师不断创新创造并提高教学水平,助力并能够促进学生四年的学业水平提高和就业创业的能力增长。

在遭遇经济转型、技术升级、全球化变小等等新环境时,多数大学还要在本校产教融合办学战略的指引下,开展围绕高价值智力输出和高价值人才输出的工程,大学需要定位通过更好地服务师生来更好地服务好社会。

 

3,新生要了解大学什么

大学作为特殊的社会设置,已经存在数百年,大学是世界上生命最长久的机构,教育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行业之一。

在现代化相对成熟的国家,大学每年能够吸引许多人才从教,教师社会地位较高,大学教师尤其如此。

需要特别提示,这里提及职业角色的收益与地位是本色的,排除包括灰色在内的其它各种有色收益,现在,全社会都明白,不当收入不会带来人的幸福而只会带来风险。

大学教师的职业尊严与其知识、经验、能力相关,更与其坚守从教意义、热爱教师职业、恪守从教道德相关。

需要追问一件事,社会为什么会设置大学?

 

发展教育是现代化国家的价值取向,这既是人本价值取向,也是经济价值取向。就经济价值而言,社会依据大数定律,不断对教育投入,兴办更多更高层次的教育,意味着国民整体的劳动素养提高,以换来社会人力资源质量总体的提高。

 

而家庭同样如此,除了亲情的人文取向,家庭也在依据投资价值规律,在子女身上所投入的教育可以收获更高的回报率,包括家长收获责任感、使命感、荣耀感提升。

 

国家发展高等教育的经济视角意味着,某个个体学习状态与结果达不到预期,可能会影响教育投入,但少数人学业失败并不会影响社会(包括学校)整体投入产出的收益率,因为大多数人接受过高等教育,有益于经济质量和社会进步的增益,而极少数人的收益不佳对于的国民素质总体收益提升而言,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这意味着,学习理应成为已经成人的学生自己独立承当的要务,而不要过多依赖什么社会的义务。

家庭投入教育的经济视角则不同,子女学习状态与结果的不好,等于该家庭和个人教育投资的失败。

从大学办学视角分析,大学无论是从从业者教育理想、教育情怀、从教意义、执业态度和责任角度,还是从办学质量所影响的行业形象、社会声誉以及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支持角度,都不希望任何学生学业不成功,所以,大学更有意愿和更有条件促进每位学生学业有成。

但是,似乎不同的大学在此敏感性不同。

 

4,学生学业成功的标志,四方面的能力

这是需要反复强调、推广的能力概念。

第一种能力,能够更好感知领悟世界、社会、人,认知能力;

第二种能力,能够更好适应生产生活及变化,人的适应能力;

第三种能力,能够进行科学创新和产品创造,人的实践能力;

第四种能力,具有思想探索及领导的能力,思想力与领导力。

学生这四个方面能力的形成,需要学校对应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实施与学生的正向回应中。

 

5,学生要怎么做

学生在人才培养方案指引下,四年学业过程中所形成的所有学习状态(成果),都可以归结在这四方面能力的观察之中。

 

学校具体建立学生四方面能力形成的学习过程指导与学业状态评价的指标体系,以便同学们对应性学习与调整行动,也以便于学校根据学生学业状态进行更针对性的教育教学。

这个教育教学的理念与制度,需要朝向因材施教、千人千面的教育理想前进。

 

为此,学校还需要继续做的是,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提供给老师实施方案的条件。

为此,老师们需要做的是,依据个人科研和教学实践的经验,将方案要求贯穿在教学计划制定与实施的全过程全环节中,并不断依据学生特质与市场需要,衔接好二者关系,更短距地连接课程教学与社会市场。

 

为此,学生需要做的是:

第一,了解并理解所在大学的教育观念与资源、学校组织和教师与时俱进的能力,理解在人工智能技术的条件下,上述指导和评价学生学业状态的标准是可测量的,将来,更多的大学生有机会越来越清晰看清自己是谁、要干什么和能够更好地干成什么。

第二,了解自己所学的专业、理解自己特异的家境背景、认识自己与众不同的个性条件等等,在这些基底状态下,思考如何初步建立起适宜自己的学业方案和怎样实施学业计划,然后,再根据自己在大学成长过程的思考(一般不超过二年级),修正职业理想,并可以主要借助特殊的线上教育平台所提供的个性化课程方案,在老师协助,一步步靠近自己的学业目标。

第三,理解大学学业会面临很多具体而微、专业而规范、陌生而有趣的学习环节细节,理解每个人会因为需要跟进课业计划(一般这是最省事和有效的方式)、而把自主设计的学业计划变得越来越碎片化,时间被切分成更多的片段几乎难免,但事实上,预先详尽了解后,也不难重新调整个性化的学业安排。

 

需要特别指出,阻断学生学业计划的不主要是丰富多元的课业,而是年轻人成长过程中的烦恼。

根据经验,大学学业期间,大学生最大的烦恼不外乎恋爱的经历,不只是时间被割裂,心思也会被切碎——在恋爱问题上,同学们在网上有资源、有私教,日后也有课程、有思想导师可供咨询,似乎不必赘述,这里只有一件事需要特别提出:认识他人的前提是需要先认识自己,爱他人也是爱自己,这是世界是最简单而又最复杂的等式。简单,是人皆可从本性出发、从心所欲;复杂,是人皆不同,此处不宜归类,千人千面、千人千方。由于心智成熟晚于生理成熟,所以,恋人之间理想的相处方式似乎很难,只能从初心做功:恋爱需从认真严肃开始,恋爱需不影响学业,恋爱过程的体验与结果的评价,以不伤己伤人为底线。

 

当然,最伤人的烦恼还不是恋爱,而是少部分选择专心学业还是兼顾甚至中断学业,干什么?去挣钱。

虽然,国家倡导大众创新万众创业,虽然许多大学主张根据产教融合的战略推动实践性、产品型的研究与教学,但是,这与不少大学生选择低技术含量挣钱的方式有很大区别。根据经验,大学生在校创业成功的概率现在比炒股炒期货赚钱更低。用极低的挣钱概率去换极高的完成学业并四种能力提升的概率,是在交财商税。

第四,明白不同的大学以及同一所大学的不同专业,学习的内容有别,各人起点和资源不同,但无论学习什么、怎样学和学习目标与结果怎么样,都可以简化为这个年龄段的年轻人在经历大学教育后,各自智商、财商、情商的商增过程。但具体到每个人增多增少,则以同龄人、同学之间的竞争结果不同而论。

大学同学之间的竞争,有许多方面层面:

浅表的竞争是考试。考试是检验学习成效的必要方法之一,没有这个方法,学生会更大规模“搭便车”。而滥竽充数的结果,是学生本人、学生家庭、学校、社会都受损。所以,对必要的考试要认真面对。只是对学校、老师而言,设计考什么和怎样考,才是重点。

深层次的竞争在校园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大学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方法不止考试,如果能够成功采集更多影响到学生学业结果的学习行为数据,学生在学校期间的一切行动,都可成为检验其学习成效指标体系中的观测点。其中,可能有一长串的观测点,有的则可以作为计算模型的重要变量:

包括个人课程学习过程的全部信息,也包括消费情况、消费与娱乐的时间及方式、交友的空间、方式与时间、在图书馆和实验室的时间与关注什么、在网络上时间与关注什么、阅读量与阅读什么、参与校园活动的种类与收获什么、参与社会活动种类与收获什么,特别包括与同学互动与讨论什么、以及同辈群体讨论中的学术成色、与老师互动与讨论什么以及讨论质量,等等,这些会构成学生学业期间个性化存在的完整画像,如果再加上特制量表和个性化访谈,大体可以构成一个学生的思维能力、学习能力、个性特质、人格品质、专业素养、职业潜力等等高低错落的学业状态。

 

在校园智慧即将来临之际,人工智能可以助力学生在大学学业阶段回答哲学“我是谁”的古老命题,并帮助同学们根据自我认知和自己职业理想设定下一步的行动目标和行动路线。这一天为时不远。

好消息是,这可以帮助学生回答千年一问“认识你自己”,并针对性的制定个人学习方案,在校园网形成与教师互通的个人教学计划。

“不好的消息”是,一开始就准备到学校混文凭的人,可能将难以遁形。可是,我一直疑问,谁会进校前就打算以资金和青春付费而不愿学习不收获呢?我相信,没有人。至少在入学前,几乎没有这样的人。

 

三,怎么成长

1,成长是个过程,但青春最值得珍惜

时间总是最无奈,不同人利用时间的效率高低,比的是财商高低。有的更多浪费、甚至贬低人格与资源、直至变异为年轻人自嘲的“废材”;有的则能够走弓弦,更短距起降、更升值自我价值。所以,以什么样的学业态度完成学业,基于智商、情商,更多是财商状况。

 

如果准备或跌入混混学业的泥沼的,是投入产出的帐不会算,且不说国家期待、学校和老师心血的浪费,也且不计具体哪个家庭和个人不在乎学费,至少,没有比自己青春韶华的浪费更丧了。

 

珍惜青春、珍惜时间,入乡随俗,进大学之门,就要适应大学学业要求,这个要求符合大学能力培养的第二个标准:学生能够更好适应生产生活及变化,具有不同环境所需要的适应能力。

 

2,学习是种能力,首要能力是认知能力

碎片化的学习与体系性的学习结果差在影响智商的高低。

Z世代在网络环境长大,网络的虚拟世界与网下的现实世界很多时候、很多地方只是平行而不交叉。现实世界是上辈人的,网络世界是你们的。这是这个特殊时代交替时期的代际断层困境。

 

Z世代有两种策略应对这种困境:

一种策略是在网络生龙活虎,一种策略是在理性世界(成人、家庭、学校、公共场合)隐身隐形。

其实这种双重策略,在没有网络的时代,也有类似情况发生。成人世界或称主流社会有自己的规则——未入世事的少年青年总有自己的空间与玩法——只是网络技术把这种社会双重空间的区隔性突出与强化了。

所幸的是,现在的大学教师中也有许多Z世代同辈人了。

 

Z世代在网络上解决了很多主流社会或成人世界没有解释或无能解决的问题,尤其是年轻人成长过程中的烦恼难题,主流常常缺位,教育不能直指人心。所以,这个断裂的空间就由网络填补。所以,网络就成为Z世代的伙伴也是老师,也容易被Z世代认同为良师益友。

但是,问题还是有。网络伴随年轻人成长的解疑析难的许多方法,是碎片化和那么片面性的,由此作为生活常识的捷径,倒也无伤大雅,但是,聪明与智慧之间,隔着是否具有“体系性”“完整性”的品质。

如果仅凭碎片化捷径,由此形成对世界、社会、人认识的三观基础,则存在相当的风险。

没有知识体系的支持、没有基于学理的理性讨论、没有基于长时段实践经验的认知能力,是不可靠的。不可靠的认知结果,将难免拉低一个人学习能力、职业能力和生活质量的下限。

这个下限的零界点,可能直抵接受高等教育与否的边界。

事实上,在已经毕业的一届届大学生人群中,这样的人有一定的概率。

 

依托大学提供的学习条件,了解人类建构的知识体系,以更多角度更多面相的知识提高个人的认知能力,符合大学人才培养的第一种能力:学生能够更好感知领悟世界、社会、人,具有足够的认知能力。

 

3,职业比拼的同样是能力,核心是人的思维方式、专业方法、专业技术、沟通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

人的知识、能力需要经过通过总结别人经验、上升到理论和方法进行高效习得,这是教育的重要价值。但人的成长还在于自己在重要事务的重要环节的亲力亲为的历练过程,跳过这个过程,多数时候认同沙上筑塔,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当然,有的人觉得职业可以在初始拼爹,比如继承家族业务。但没有完整的心智、没有足够的财商和智商,没有重要事务积累的亲力亲为和习得及实践的过程,拼的结果大概率是拼光家财。从统计角度,中国人富不过三代的魔咒至今还难说已破。

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四十多年的实践,二代三代享受父辈高起点的物质生活、教育资源、入行和资源的高起点,比比皆是。但是,二代三代能够光大前辈产业的仍然凤毛麟角,他们如果出类拔萃,离不开认真学习的过程和结果。

因此,如果某些同学家庭的资源比其他人多,未见得肯定是幸事,如果他们比其他同学的努力要少的话,尤其是,如果他们依仗家庭资源却荒废学业的话,反而是一件不幸的事,这方面倒具有统计价值。

所以,关于资源和能力之间,存在不等式。

 

一个人智商和财商没有大问题的话,情商应该还不差。情商高的人,能够洞悉世事,能够明了事理,能够懂得取舍,能够明白职业最关键和最终比的是个人能力,而这种适配情商的能力是:

 

恰当的思维方式在脑,足够的专业方法在胸,有效的专业技术在手,和顺的沟通能力在职场,有效的解决问题能力在结果。

尤其是,如果能够把所学知识转换为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把特别的技术与商业结合,那么,在这个时代才是高能。

 

职业能力不止步适应,而在乎创造,适应职业发展的创造能力基于思维方式、专业方法、专业技术、沟通技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符合大学人才培养的第三种能力:学生能够进行科学创新和产品创造,具有实践能力。

 

4,大学学业的最奇妙历程,在超越功利的意义感

追寻之中

考虑到中学时期高考的压力,多数学生无暇深入思考人生,所以,大学期间,博览群书、经历世事、受到意义感的知识挑战和情感挑战,是非同小可的奇遇。

 

人生总需要经历一次有一定时长的人生意义的追问经历,迟到不如早到。如果等到被社会鞭打到遍体鳞伤再追问,消极和负面的信息会纷至沓来,将不堪承受,结果会是心理创伤,可能一蹶不振。

 

现代化也是世俗化的过程,在东西方,轴心时代的信仰与道德体系都相继崩塌。这不是什么坏事,解放了人的思想就解放了生产力,至今,这还是一个正向的人性解放未竟事业,或者说,千年的伦理体系解构后,人的主体性一直在发现、建构与释放过程中。

 

当然,这里强调的是另一回事,即无论科技理性如何重塑人间的经济事业,以及无论其重塑的价值多大,人始终要追问,在未敢都知晓的世界、以及并不都可控和未敢言理想的社会,每个具体而微的人如何与世界与社会相处?

只是同俗与随流,人类文明不会走到今天,人类也一定没有未来。

 

所以,虽然世界继续需要科学精神和科技发明,世界继续需要企业家精神和企业创造,但是,所有了不起发明创造的指向,都应该不只是人的现实需求的满足,而应该包括人的更好发展的需要。

更好是什么呢,怎么实现呢?又如何评价呢。文明如何度量它们呢?这就触及教育永恒而伟大目标:

 

在技术增加人生命长度的同时,更重增加人的生命质量高度和人的意义深度。

意义超越功利,意义不言价值。

 

关于意义,可以回到日常日用。耳熟能详且可测量的意义是学生身心健康且在友爱家人、师长、同学、以及在公共领域爱心与责任担当中找到意义的起点。

这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圣贤理念追求,这是一个学生有思想力和领导力的基础,这适应大学人才培养的第四种能力:学生具有思想探索及领导的能力,思想力与领导力。

 

最后,强调一遍,受过良好教育的基本也是根本的标志是,形成四种能力:

能够更好感知领悟世界、社会、人,认知能力;能够更好适应生产生活及变化,人的适应能力;能够进行科学创新和产品创造,人的实践能力;具有思想探索及领导的能力,思想力与领导力。

 转载自思说师不说

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