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招生就业->就业政策 返回上一页
【就业政策】“就业优先”全面发力绘就经济靓丽底色——党的十九大以来就业工作成绩亮眼
来源: 浏览量:200 发布时间:2019-10-20
就业,是每年800多万高校毕业生对未来的美好期待;就业,是近2亿名外出务工人员每月期盼的足额工资;就业,是几千万贫困家庭脱贫致富的希望。
新时代,就业一头牵着亿万民众,一头连着发展大局。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的目标,提出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党中央、国务院坚持把稳定和扩大就业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
近年来,一项项稳增长、惠民生的政策陆续出台,为全力做好就业工作谋篇布局;一项项保就业、促创业的精细措施逐步落地,为民众尽享就业暖阳指路引航;一次次思当下、谋未来的探索步伐铿锵有力,为这个能够决定未来的大时代描画清晰底色。
“稳”字当头充分就业底气足
翻开十九大以来的就业答卷,几组数字指标透出稳就业、促发展的底气:
2017年、2018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均超过1300万人,今年1月至8月,全国城镇新增就业984万人,已完成全年目标的89.5%,城镇登记失业率、调查失业率均维持在较低水平;第三产业就业人数不断增加,城镇就业人员比重不断提高;中西部地区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和返乡创业趋势明显,产业和区域就业格局更加合理;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总体稳定,就业扶贫工作取得积极成效,新就业形态蓬勃发展。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坚持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把稳增长、保就业作为经济运行合理区间的下限。探索建立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与扩大就业良性互动机制,着力发展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产业和企业,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发展服务业促进就业,大力提高经济发展对就业的拉动能力。
这一系列措施立足当下,着眼未来。
浙江省,充分发挥民营经济稳就业的“主力军”作用,激发稳就业的持续活力;
上海市,积极撬动新兴经济稳就业的“新支点”,释放稳就业强大动能;
四川省,顺应产业转移大趋势,全力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大力拓展就业渠道……
新实践,不断拓展就业新空间,在高质量发展中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实现了经济发展与吸纳就业的双赢。
“我们职工人数从2014年的14373人发展到2018年的17428人,这得益于国家促进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得益于国家稳定就业的有力措施。我们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习近平总书记‘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的重要论述。”四川红旗连锁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曹世如说。
就业稳,则民心安。
前行路上,困难和挑战一直存在,但探索的脚步从未停歇。
面对各国宏观经济政策走势分化、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国内经济结构调整深入推进等新挑战,国家将稳就业摆在“六稳”之首,实施就业优先政策,并将就业优先政策置于宏观政策层面,在财政保障、税收优惠、金融支持、对外贸易、就业扶持等政策方面精准发力。
“放管服”改革、商事制度改革,极大地激发了创新创业活力;坚持把促进就业作为政府部门的重要职责,健全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体系;实现“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更加全面的托底安置成为稳就业的强劲支撑;全方位的就业服务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为稳就业提供坚实保障……
一个个难关不断被攻克,一项项改革持续取得突破。
今年,浙江台州杰克缝纫机股份有限公司的4390名职工感受到了别样的温暖。
“真的没想到,一下子返还了我们4个多月的社保费,这对于企业来说是雪中送炭。我们将把这些资金用在刀刃上,让企业有更好的发展。”杰克公司人力资源部副总经理虞国杰说。
企业稳定发展,就业的基础才更稳固。
全国各地坚持普惠性与精准性稳岗举措并举,通过降低社保费率、提供稳岗补贴等一系列措施加大援企稳岗力度,切实提振了企业信心,稳定了企业预期,为稳定就业、服务大局发挥了积极作用,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了有力支撑。
“新”字当先创业创新信心满
今年,“80后”石金博带领年轻的创新企业一跃成为国内轻量型工业机器人的领军企业。
从大学选择专业到博士毕业后选择创业,石金博一直有着明晰的方向。
“选择机器人专业是我的兴趣所在,也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当前,很多中小企业对小型轻量级工业机器人需求量很大,我们希望能提供真正适合企业的、能解决特定问题的机器人。”石金博说,几年的创业不仅收获了企业的快速成长,也见证了东莞松山湖国际机器人基地的蓬勃发展。
目前,石金博创建的李群自动化技术有限公司已经吸纳200多人就业,其中高校毕业生数量超过70%。作为大学生创业带动就业的成功典型,石金博带领着团队正朝着世界级轻量型工业机器人企业进军。
和石金博一样,成千上万的青年学子是神州大地新兴经济发展浪潮中的一支生力军,他们正在不同的领域奋力奔跑,成为国家未来前行路上值得期待的力量。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今年高校毕业生数量突破834万人,再创历史新高。
面对逐渐增加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国家始终将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就业工作首位,须臾不放松。
国家不断完善扶持政策,畅通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开辟新的就业空间,大力实施就业促进、创业引领、基层成长计划,启动青年就业启航计划,实现专项就业服务活动精准对接,使更多毕业生立足基层、立足一线、立足岗位成长成才。高校毕业生每年离校时的就业率都稳定在70%左右,年底总体就业率超过90%。
新时代,新发展。
经济业态发展、市场竞争与技术进步交互作用催生了新的就业形态,灵活多样的就业方式增多。据《人口与劳动绿皮书(2017)》显示,我国灵活用工人数逐年走高,平均复合增长率超过20%。
“随着人工智能及相关领域的快速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释放出很大潜能。平台型就业和创业型就业热潮涌起,催生出许多新型就业岗位,新就业形态目前已经成为吸纳‘80后’‘90后’就业新的蓄水池。”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郑超愚说。
据《中国数字经济发展与就业白皮书(2019年)》统计,数字经济吸纳就业能力显著提升,2018年中国数字经济领域就业岗位为1.91亿个,占当年总就业人数的24.6%,同比增长11.5%,高于同期全国总就业规模增速。
今年4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国家统计局向社会发布人工智能工程技术人员、电子竞技员、无人机驾驶员等13个新职业信息,引发广泛关注。
新职业,新希望。
今年,杨李辉成了一名智能冲压师。作为安徽中鼎精工技术有限公司的技术骨干,杨李辉从事冲压工作12年,他见证了技术创新对就业岗位的影响。
“冲压工艺是我们企业主导产品生产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包括8道工序。以前生产过程繁杂、产品精确度低、生产安全性不高,导致该岗位的人员稳定性不高。如今,通过技术革新和优化岗位类别,冲压技术岗位已经实现升级,给企业的转型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杨李辉说。
新的就业形态、新职业不断涌现,既是经济发展和时代进步的结果,也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在就业领域的体现。
“好”字当前乡村振兴作为大
2018年3月,河南省开封市屯庄村的段岗强,实现了自己多年的心愿——为青年创业打造农业科技创业大棚。
几年前,在外务工多年的段岗强返乡创办了创业园区。
“情怀和希望,是我毅然选择返乡创业的原因。”段岗强说,家乡是放不下的牵挂,乡村是一片希望的田野。
目前,他的创业园区已有7家企业,吸纳了1900多名村民就业,并建立了7个帮扶脱贫车间,帮助几百个家庭告别贫穷。
2018年,《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出台,开启返乡就业创业新的时代。今年6月出台的《国务院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指出,实施乡村就业创业促进行动,引导农民工、大中专毕业生、退役军人、科技人员等返乡入乡人员和“田秀才”“土专家”“乡创客”创新创业,促进乡村产业振兴。
同时,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三权分置改革的持续推进,让农民工等群体返乡就业创业成为促进乡村产业发展、就业增收、脱贫攻坚的新动力。
作为农民工输出大省,四川省2017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559.76万人,其中省内转移就业1469.05万人,占比达57.4%。河南省内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已连续多年高于向省外输出人数,农村劳动力向省内净回流已成常态。
从昔日的“孔雀东南飞”到现在的“群凤归巢”,农民工从城市回到农村,催生众多小微企业和农业新经营主体,成为活跃县域经济发展的新生力量。
“返乡就业创业的农民工、高校毕业生等群体,有技术、有经验、有资金,能在休闲农业、林下经济和乡村旅游等领域大展身手,充分开发乡村、乡土、乡韵潜在价值,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拓展就业空间,探索当前城市和农村协同发展的有效路径。”首都经贸大学劳动关系学院副教授黎煦说。
当前,我国脱贫攻坚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
就业是民生之本,亦是脱贫之根。开拓就业空间,挖掘就业岗位,让贫困群众拥有能够安身立命的工作,是由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致富的转变,也是可持续扶贫的需要。
2018年底,独龙族实现了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