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招生就业->就业政策 返回上一页
【就业政策】督查激励 促进就业——促进就业工作先进地区典型经验汇编
来源: 浏览量:186 发布时间:2019-11-14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对2018年落实有关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方予以督查激励的通报》,现将部分促进就业工作先进地区典型经验进行摘登。
江苏:突出重点 精准施策 推动就业创业高质量发展
降本减负,稳定企业用工需求。及时出台《关于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促进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举办全省就业创业政策培训班,确保各项稳就业政策尽快落地落实。开展就业创业政策落实年活动,开通“一窗、一网、一键”等受理渠道,构建“最多跑一次、最好不见面”的经办服务机制,全年兑付各项优惠政策55.9亿元,同比增长10%。深入推进援企稳岗行动,加减并举为110万户企业降低用工成本230亿元。将创业担保贷款升级为“富民创业贷”,支持对象扩大到城乡全体劳动者,个人和小微企业贷款额度最高可达50万元和300万元,全年发放贷款超过23亿元,充分发挥支持创业政策效力。
突出重点,织密筑牢就业底线。创新举办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公益专场招聘会和江苏招才月等活动,率先建设高校毕业生精准招聘平台,构建“线上智能匹配对接、线下精准高效就业”的招聘服务新模式,毕业生年末总体就业率达96.9%。规划建设岗位开发援助等五大特色化就业扶贫示范区,推进苏陕扶贫劳务协作向市县挂钩、订单培训、人才培养拓展,帮扶13.01万名省内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劳动力和5120名陕西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就业,圆满完成国务院下达的年度扶贫任务。开发应用江苏省企业用工监测直报系统,对5550家重点企业等进行跟踪监测,基本实现金保工程入库企业全覆盖。
提档升级,增强就业服务实效。出台政府购买公共培训服务指导意见,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就业技能培训人数连续三年位居全国前列。制定推广就业质量评估、就业援助、公共就业培训机构服务、基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平台建设和服务等四个地方标准,以标准化促进实现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深化省级创业示范创建活动,新增省级创业示范基地65个和创业型乡镇、村社、园区5153个,遴选资助500个大学生优秀创业项目,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
安徽:强化部门联动 突出重点群体 全力打造安徽特色就业创业品牌
升级高校毕业生部门联动品牌。积极发挥就业工作领导小组作用,建立完善政府机构协调联动机制,着力打造“互联网+”高校就业模式。通过支付宝、微信小程序等信息化手段,为2.86万名高校毕业生发放求职创业补贴2863万元,基本实现“网上一分钟申请、政府机构一键共享、系统一分钟审批推送、申请程序零跑路、纸质材料零提交”。充分发挥校园就业市场主体作用,主动为高校发放校园招聘会补贴967万元,首次采用网络直播形式面向全省高校举办“就有未来”就业指导专题讲座,受众超过16万人。畅通部门信息直报制度,开展精准帮扶,定期调度,实名制帮扶未就业毕业生5.1万人。实施就业创业促进计划和基层成长计划,年末就业率96.83%,高于上年0.49个百分点。
创新就业扶贫驿站品牌。创新集就业扶贫车间、电商服务中心、公共就业社保服务中心“三位一体”就业扶贫驿站607个,建设扶贫车间1303个,招募就业扶贫基地1390个,吸纳贫困人口就业2.42万人,形成“村有当家产业、户有脱贫门路、人有就业岗位”就业脱贫模式。建立“2611”定向招工新模式,开展淮河行蓄洪区劳务对接和定向招工工作,建立贫困劳动者就业需求、岗位需求2个清单,打造“政府+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转移就业新路径,省市县三级联动定向招工,实现“送岗位到人、送人到岗位”。全年累计帮扶13.16万名贫困劳动者实现就业。
打造安徽特色就业创业品牌。常态化推进“2+N”招聘活动,着力打造“周三招工”“周六招才”招聘赶集日,同步开展“退役军人就业援助月”等N项特色活动,全年开展招聘9462场,提供就业岗位738万个。开展“接您回家”活动,支持引导更多赴外省务工人员回皖就业创业。启动第二轮“创业江淮”行动计划,提升青年创业、返乡农民工创业等“八大工程”,优化创业服务云平台和创业创新竞赛平台,发行电子创业金币6000多万个,打造线上线下全方位服务品牌。推广“阳光就业”网办系统,率先发布劳动就业领域“一次不用跑”15项事项、“最多跑一次”15项事项,打造“阳光就业”品牌。
河南:完善机制 突出精准 全力促进河南就业局势稳中向好
完善政策支持机制。积极落实中央稳就业工作部署,省政府及时出台《关于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促进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各市县政府相应制定稳就业实施细则和工作方案;有关职能部门合力出台就业补助资金管理办法、支持转移就业脱贫补贴办法、促进重点群体创业就业税收政策、就业创业培训管理办法、农民工返乡创业投资基金管理办法、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计划、基层成长计划、失业保险援企稳岗“护航行动”、高校毕业生政府购岗计划、城镇新增就业实名登记统计制度等20余项配套政策,构建形成了河南省新一轮促进就业的政策体系。
创新资金保障机制。在资金筹集方面,强化各级政府促进就业责任,除中央财政补助资金外,要求省、市、县三级财政预算安排适量就业补助资金。在资金管理方面,推行就业补助资金年度收支计划编报及季度执行情况调度制度,按季调度、半年通报计划执行情况,并将收支计划纳入资金分配因素,增强计划约束力。在资金分配方面,完善全因素分配法,设定年度重点任务专项分配因素、年度就业目标一般分配因素和收支结余奖罚分配因素,提高分配科学性,发挥激励导向作用。在资金使用方面,积极优化支出结构,加强资金运行监管,确保安全规范使用。全年就业补助资金支出达34亿元,连续实现稳步增长,有力保障了就业创业政策落实。
健全服务促进机制。完善政府协调联动机制,省政府成立就业创业工作领导小组,及时研究重大就业政策措施,安排部署就业重点工作任务。强力推动创业带动就业,创业担保贷款累计发放规模在全国率先突破千亿元大关;设立100亿农民工返乡创业投资基金,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124万人;成功承办第三届“中国创翼”创业创新大赛全国总决赛。积极推进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建设,统一就业创业业务经办规程和办事流程,实现就业创业服务“五级十同”,建成“互联网+就业创业”系统,69项就业业务实现全省一网通办。强化重点群体就业帮扶,全年共53.02万应届高校毕业生实现就业,就业率同比提高2.1%;大力发展家庭服务业,新增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56.18万人;33.86万名失业人员、12.01万名城镇困难人员实现就业再就业,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全省166.72万名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中97%实现转移就业,86.5%接受转移就业技能培训。
广东:彰显广东特色 体现广东担当 牢牢守住稳定就业民生底线
完善机制,打好防范风险“组合拳”。省政府专门成立稳就业工作小组,加强整体工作统筹领导。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会同省直6部门在全省组织开展大调研,覆盖1000家企业、5000名劳动者,深入一线摸排第一手情况。健全以重点企业用工情况为核心的“百千万”就业失业监测体系,建立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财政、商务、经信、统计多部门协商研判机制,搭建信息交换平台,制定防范失业风险分级响应机制和工作预案。支持企业不裁员、少裁员,为18.4万家企业发放23亿元稳岗补贴。指导困难企业通过调整工时、余缺调剂、转岗培训等措施稳定职工队伍,确保不发生大规模失业风险。
升级政策,做好稳企稳岗“加减法”。在全国率先出台“促进就业九条”,提出近40项务实管用政策措施。明确社会保险“两不变两降低”、调低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标准等减负措施,预计一年可为企业减负超150亿元。将失业保险费返还、创业担保贷款及贴息、技能提升补贴、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补贴等33个项目“提标扩面”,多渠道预算安排各类补助补贴资金约200亿元,为政策落地生效提供坚实保障。创新设立重点用工企业服务专员、农村劳务经纪人等服务企业招用工新模式,提高公共就业服务组织化程度和精细化水平,全年由省统一部署开展的各类招聘活动超过10000场。
拓宽渠道,打造促进就业“新品牌”。创新实施“粤菜师傅”品牌工程,建设50个省级培训基地和50个省级大师工作室,先后举办全省和粤港澳大湾区“粤菜师傅”技能大赛,组织开展粤菜师傅培训近1万人次,各类技工院校、职业院校相关专业在校生5.6万人。强化广东“众创杯”品牌效应,形成“大赛聚集+基地孵化+政策扶持”创业服务全链条,开设台港澳赛区和海外赛区专场,累计吸引来自境内外近5.2万个项目、近40万人参赛;全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建设认定的孵化基地达675家,累计进驻企业6.71万家;每年全省发放创业担保贷款超20亿元。打造“总体设计、一省一策”就业扶贫新品牌,与广西、云南、贵州、四川、西藏、新疆、湖南、湖北、黑龙江深入开展扶贫协作,总结形成“三来三往”精准对接模式;为西藏林芝、新疆喀什、四川甘孜开展电商培训近1000人;创新开展务工人员春节“节前返乡、节后返岗”跨省免费专列。
陕西:探索创新 精准服务 全力以赴稳定就业局势
新机制激发创业活力。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需求向导,全面推进“市场主体+市场运营+政府支持+创业者”的“4+”模式创业孵化基地(园区)建设。发挥政策、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当年发放创业孵化基地(园区)建设奖补资金7100万元,引导支持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等投资建设创业孵化基地420个,实行市场化运营,开展个性化、差异化创业服务,孵化创业实体2.75万个,带动就业25.9万人。举办首届陕西“丝路创星”创业创新大赛,优化创业环境,集聚丝路英才。提升创业贷款便捷性,在创业孵化基地取消贷款户籍限制,统一担保、集中办理,创业贷款从“零售”向“批发”转化;创建创业担保贷款信用乡村120个,免除村内人员贷款反担保,降低贷款门槛,全省新增创业担保贷款49.2亿元。
新服务助力青年就业。创新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服务模式,加强就业部门与高校协同协作,在8所高校探索设立“就业创业服务中心”,实现政府、市场与高校资源无缝对接。开发“校园招聘会学生身份验证系统”,毕业生可预约获取入场券,增强招聘针对性,全省举办高校毕业生专场招聘活动438场,服务44.23万人次。强化就业见习作用,将见习单位扩大到各类用人单位,实施一次性见习留用补贴政策,评选省级就业见习示范基地,全年组织就业见习2.16万人,发放见习补贴1.5亿元,有力扶持高校毕业生就业。完善“一处登记,全省服务”机制,落实跟踪就业服务,帮扶离校未就业应届毕业生就业6.7万人,当年实现就业比例达92%。
新模式攻坚就业扶贫。坚持就地就近就业主方向,实施转移就业拓展、自主创业扶持等就业扶贫六项工程,专项扶持贫困劳动力就业创业。建立新社区工厂扶贫模式,创新社区工厂一次性岗位补贴、场租水电费补贴等政策,举办“鎏金铜蚕杯”毛绒玩具创意设计大赛,支持企业和创业人员当年投资建设新社区工厂425个,累计达697个,帮助1.04万名贫困劳动力实现“楼上居住,楼下上班”。建立就业扶贫基地扶贫模式,组织乡镇与当地企业建立定向用工关系,当年认定就业扶贫基地410个,累计1007家,给予奖补性职业介绍补贴和一次性奖补资金,吸纳贫困劳动力2.1万人。完善公益性岗位扶贫模式,在全省各级机关、事业单位开发公益专岗,在贫困村开发特设就业扶贫公益性岗位,共安置无法离乡、无业可扶、无力脱贫的“三无”人员9.6万人。2018年,全省共计扶持贫困劳动力就业创业29.6万人,累计达68.06万人,占全省贫困劳动力的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