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生就业

当前位置:首页->招生就业->就业政策 返回上一页

【就业政策】促进人才向“三区一线”流动

来源: 浏览量:130 发布时间:2020-01-05

●既让市场之手有序有为,也让政府之手有力有效,以改革增加人才政策有效供给,以激励解决人才外部性问题,以服务提升人才获得感

●既要抓好高精尖缺、创新创业的“顶天”人才,又要抓好基层需要的“土专家”“田秀才”等实用型的“立地”人才

●多做“雪中送炭”的好事,多做“动人心弦”的工作,着力营造礼敬人才、重用人才、服务人才的浓厚氛围

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习近平总书记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提出了一系列人才思想。其中“鼓励引导人才向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和基层一线流动”的重要思想,明确指出了新时代人才流动的新导向,具有深刻的政治意义和长远的战略意义。内蒙古集“三区”于一体,更要以“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树立大抓人才、真抓人才、快抓人才的鲜明导向,优化资源配置,创新人才机制,促进人才向“三区一线”流动制度化、常态化。

既让市场之手有序有为,也让政府之手有力有效。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大多是欠发达地区,是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坚中之坚,急需补齐人才这个短板。同时,“三区一线”也是人才磨炼意志、砥砺品格的大课堂,施展才华、建功立业的大舞台。“三区一线”的用才平台、留才环境等相对发达地区存在先天不足,吸引人才不仅要靠市场调节,更要靠政府引导。要将鼓励引导人才向“三区一线”流动作为人才工作的重要着力点,在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的前提下,既让市场之手有序有为,通过市场配置人才资源、激发人才活力;也让政府之手有力有效,以改革增加人才政策有效供给,以激励解决人才外部性问题,以服务提升人才获得感,让人才愿意去“三区一线”、去得了“三区一线”、出彩在“三区一线”。

既要立足全局整体谋划,也要点对点精准施策。从自然条件、经济基础、产业结构、发展特点来看,“三区”既有共同性又有差异性。推动人才向“三区一线”流动,要做好统筹大文章。统筹制定推动人才向“三区一线”流动的总体规划,从政策保障、人才培养、引进使用等方面作出明确规定,也要从实际出发,在有的放矢、精准施策上下功夫。要精准把握不同地区的人才需求。边远贫困地区脱贫攻坚任务艰巨,需要着重引导农牧业、高新技术、特色产业、电商等方面人才向精准扶贫一线聚集;边疆民族地区承担着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边防巩固的重大责任,需要着重引导立场特别坚定、维护民族团结、熟悉“双语”的人才到边疆民族地区工作或提供服务;革命老区红色资源比较丰富,需要着重引导熟悉市场运作、文化产业、乡村旅游等方面人才支持革命老区发展。要精准实施不同层级的人才项目。既要抓好高精尖缺、创新创业的“顶天”人才,又要抓好基层需要的“土专家”“田秀才”等实用型的“立地”人才。要精准制定不同领域的人才政策。根据不同人才队伍的特点,进一步加强津贴待遇、职称评审、考核聘用等方面的政策创新,探索双向挂职、短期兼职、项目合作、技术联姻等灵活多样的柔性引才方式,集聚更多的“星期天工程师”“候鸟型教授”来内蒙古工作或献计献策。

既要推动急需人才“走下去”,也要激励本土人才“扎住根”。这是人才工作的重要方针,也是鼓励引导人才向“三区一线”流动需要注意把握的原则。推动急需人才“走下去”,要注重源头储备,采取降低学历门槛、降低开考比例、放宽专业限制、放宽年龄条件等方式,综合运用安家补助、人才专项编制、政府购买服务等特殊政策,吸引更多青年才俊到基层锻炼成长;注重项目倾斜,依托“博士服务团”“三区”特殊计划等国家人才项目,深化拓展“鸿雁行动”,吸引更多区内外高层次人才深入基层扶贫扶智;注重对口帮扶,发挥企事业单位人才密集的优势,推动高等学校、科研院所、金融机构、国有企业与“三区”建立帮扶关系。激励本土人才“扎住根”,要强化政策引导,使基层人才在政治上受重视、社会上受尊重、经济上得实惠;强化教育培训,实施专业人才全员培训、在职人员学历提升、乡土人才素质提升等专项培训工程,实现“三区一线”专业人才培训轮训全覆盖;强化正向激励,鼓励大学生、退伍军人、在外务工经商等本土人才返乡担任村干部和创新创业,对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干部人才优先提拔重用,对长期在基层一线工作且作出重要贡献的可破格晋升职称等级,切实打通优秀人才上升渠道,真正激活人才队伍“一池春水”。

既要强化政治引领,也要注重事业感召、服务凝聚。环境好,则人才聚、事业兴;环境不好,则人才散、事业衰。推动人才向“三区一线”流动,必须做好团结、引领、服务工作,以政治引领吸纳增强思想认同、情感认同,以尊重关心服务凝心聚力。要真诚呼唤人才。坚持拓宽视野、主动出击,积极推介内蒙古的引才政策和用才举措,张开双臂呼唤天下英才来内蒙古干事创业,让各类人才感受到求贤若渴的真心实意。要真情关爱人才。对各类人才,特别是处于成长期、创业期的人才,采取“量身定做”的办法,一人一策、一事一策、特事特办,在资金、项目、信息方面多做“雪中送炭”的好事,在职称评定、工资待遇、子女入学、证照办理等方面多做“动人心弦”的工作,着力营造礼敬人才、重用人才、服务人才的浓厚氛围。要真心成就人才。瞄准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高端装备、云计算、生物科技、蒙中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鼓励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积极为人才“架梯子”“搭台子”,让各类人才干事有机会、创业有平台、发展有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