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招生就业->就业政策 返回上一页
【就业政策】人才评价不能简单“以文取人”
来源: 浏览量:99 发布时间:2020-01-17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提出科学设置评价标准,坚持凭能力、实绩、贡献评价人才,克服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等倾向,注重考察各类人才的专业性、创新性和履责绩效、创新成果、实际贡献。
不可否认,一些地方和单位在人才评价机制上不尽合理,没有形成以能力和业绩为核心的评价体系,出现了过分强调学历、资历等问题,简单地把人才的评价标准锁定在论文上,甚至成了评价人才的“硬杠杆”。在一些单位,只要谁在高端学术期刊发表了论文,谁就获得了评职的“通行证”,至于其实际操作能力和学术成果的转化应用,则放在一边,很少问津,结果往往导致进来的人不会干、会干的人却又进不来。
这种简单“以文取人”的评价标准,暴露出片面追求论文数量而不看其实际作用的弊端。为了评职晋级进入人才库,一些人不是把精力放在干事创业上,而是放在“纸上谈兵”上,出现了急于求成、急功近利的倾向,陷入从论文中来、到论文中去的怪圈,出现理论脱离实际的倾向,研究开发与实际运用“两张皮”。有些论文质量却不高,抄抄写写,修修补补,东拼西凑,跟风随影,真正自主创新的少、拥有知识产权的少、有实际推广价值的少。如果以此作为人才评价标准,无论对人才自身的发展,还是对经济社会的发展,都有不可小视的影响,既浪费人力物力,又败坏学风行风。
事实上,学历不等于能力,资历不等于经验,论文不等于水平。真正评价一个人的能力和水平,学历、资历、论文等只是参考因素,不能只看论文发表的篇目数量和期刊影响,不能只看论文得奖的级别和交流情况,而要建立以工作业绩为依据,由职业道德、专业水平、实际应用与创新能力等要素构成的专业技术人才评价指标体系,重点看其解决了多少实际问题、作出了多少实际贡献,看其对推动经济发展、科学技术进步、社会民生改善注入多少动能。唯有客观分析、综合研判、科学评价,才能真正培养、造就、检验各类有用之才。
实干出人才,实绩识人才。人才评价标准不能一概而论,不同层面、不同行业的人才评价不能“一刀切”,而要把工作实绩和社会价值作为主要标准,更加注重实践能力,引导各类人才从推动改革发展的实际需求中瞄准问题、剖析问题、解决问题,把论文写在实际工作中、写在推广应用上、写在推动发展里。要按照市场需求和导向,把提高专业化能力和专业技能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注重在实践中积累才华、在实干中提升能力,使各类人才真正成为行家里手和能工巧匠,成为创新驱动的活力因子和强大引擎。(胡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