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招生就业->就业政策 返回上一页
【就业政策】云南耿马:夯实人才基础 助推跨越发展
来源: 浏览量:72 发布时间:2021-01-16
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是竞争之本、转型之需。近年来,云南省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坚持把人才优先发展作为加快高质量跨越发展的重要举措,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多举措做活做优人才工作,为推动实现高质量跨越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
走好创新驱动“路”,“平台孵化”促发展
始终坚持创新驱动,强化人才与产业、市场融合,通过沪滇合作推进人才培育的同时,还大力带动产业技术和经济转型发展。与上海市崇明区、华能集团等建立合作关系,开展干部人才挂职锻炼,并以才引才、以才荐才,带动了一系列合作项目,促成40余个各类企业和创新创业团队到耿马考察,引进上海绿赛可实业有限公司和上海创慈包装制品有限公司2家实体企业落户耿马绿色食品工业园区,年产值约5亿元。县职业教育中心与上海逐东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签订“形象健康美学专业”校企合作协议,培养形象健康美学专业技术人才,同步建设两间实训室,开设2020世界技能大赛特训班,先后组织36名技术人员到上海进行技能培训,1名学员在第二十一届上海国际美发美容美甲邀请赛中荣获基础手护理优胜奖。
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抓住对缅对外开放不放松,培养缅语外向型人才12名,建成缅甸大学生创业园并建立了7个企业服务平台和3个园外创业合作基地,通过创业园向缅籍创业从业人员和入驻企业提供政策咨询、创业空间、创业指导、创业培训等服务,为招商及对缅开放的创业人员技能提升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目前,创业园已入驻30家中国企业、7家服务平台企业、2个缅籍大学生创业项目和1个昆明领事馆支持项目,与部分企业和协会建立了园外创业合作基地,园区创业空间使用率达到80%。
打好乡情聚贤“牌”,“凤来雁归”助振兴
在用好“外援”人才的同时,注重“本土选手”的发掘和利用。围绕做强本土主导甘蔗产业,建立中国热带农业科学学院甘蔗研究中心杨本鹏工作站,与福建农林大学国家甘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立科技合作单位,充分发挥专家和合作单位的作用,大力培养壮大蔗糖产业提质发展经营管理人才和技能人才1721人。依托“中国·耿马糖文化展示中心党员教育基地+人才资源库”项目,开展甘蔗生产技术及糖业文化现场培训37场925人次,构建甘蔗产业发展“人才链”,推进蔗糖全产业链健康稳步发展。针对农村“土专家”“田秀才”作用发挥不充分的问题,依托行业部门、社会组织、实训基地等培训机构,加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力度,选派科技特派员81名分片开展技能指导,“土里淘金”先后认定评价乡土人才447余人,选树科技示范户239户。开展电商人才培训5736人次,带动电商创业435人,孵化本地传统商贸企业37家,成功打造“芒抗金丝凤梨”品牌,该品牌通过展会和消费扶贫采购等方式,“公司+合作社模式”直接带动贫困户2000多户,人才优势真正转化成经济发展优势,巩固了脱贫成效,推进了乡村振兴。
以“乡愁”为纽带,认真落实“万名干部规划家乡行动”,动员4561名干部回乡对675个自然村开展规划,每个自然村形成了有特色、有温度、有感情、可实施的村庄规划,芒见、芒团自然村等一批特色村、小康村、旅游村脱颖而出。抓好民族文化人才的培养,培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41人,芒团傣族手工造纸技艺、傣族手工传统制陶技艺等非遗文化影响有效地带动当地产业发展。积极培养民族艺术表演编创人才9人,《马鹿舞》《女创拳》等一批根植于民间的文艺作品屡获省级以上各类金奖,专题文艺演出团队在上海崇明区开展18场次巡演,促进了两地群众交流交融。聘请影视名人赵海燕担任勐撒镇箐门口村“名誉村长”,助推乡村旅游和民族传统文化发展。
弹好拴心留人“曲”,“筑巢汇智”强动能
坚持环境留人和服务拴心并行,着力打造拴心留人的“强磁场”。出台《县委联系专家管理服务暂行办法》《耿马自治县挂职干部管理办法(试行)》,执行享受体检、探亲假及生活补助等服务保障措施。针对全县教育、卫生技能性岗位急需紧缺人才需求情况,近3年共招聘和引进教育卫生系统人才504名,柔性引进57名退休名师名医支援耿马教育卫生事业。
注重对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人才的关心关爱,认真落实申报高级职称的乡(镇)及以下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不受岗位限制的政策待遇,目前乡(镇)中小学高级教师1023名,占全县高级教师的79.5%。成立支教留耿教师“胡小五小学数学边境教育工作室”,通过工作室开展教学研修,不断为教师队伍注入新鲜力量。全面实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乡村教师生活补助,引导和鼓励专业技术人才不断向基层流动,扎根基层。
用好用活创业担保贷款扶持政策,近两年发放贷款6510万元支持450余户(人)创业就业。强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推动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等科技成果转化58项,2019年被评为云南省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县,2020年全县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0.2%。(蒋世良)
责任编辑:li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