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招生就业->就业政策 返回上一页
【就业政策】安庆市“三向发力”促进就业形势稳中向好
来源: 浏览量:176 发布时间:2022-03-01
今年以来,安庆市坚持稳中求进,深入实施积极就业政策,坚持减负稳岗扩就业并举,夯实稳就业基础,大力培养新的就业增长点,实现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良性互动。今年前10个月,城镇新增就业7.04万人,同比增长16%;新增技能人才1.6万人,同比增长26%;前三季度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控制在3.5%以内。就业形势稳中向好。
搭建精准高效用工服务平台
“在市、区人社部门大力帮助下,我们一下子新招入了100多名大专实习生,解决了我们燃眉之急啊。”江淮汽车安庆分公司综合管理部部长柯勇一边称赞一边竖起了大拇指。日前,安庆经开区成功从江西一次性引进109名高校毕业生,极大保障了江淮汽车的用工需求。
江淮汽车从年初的400人发展到现在的900人,振宜汽车从300人发展到1100人,环新集团直接带动就业5000余人……随着安庆市汽车千亿产业目标的实施,各类优惠政策持续发力,吸纳就业、聚集人才的积极效应正在显现。围绕汽车产业布局,安庆市开展了“宜城英才”城市行、校园行招聘活动,为68家重点企业引进本科以上高校毕业生600余人;组织环新、振宜、华茂等重点企业赴江西、云南等地开展劳务对接,达成意向近千人;积极推动园区企业深化与高校的人才智力合作,签订校企战略合作协议,开设12个企业“冠名班”“订单班”,定向培养一批高素质技能人才,加快构建辖区内产业人才供给体系。
服务企业就是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安庆市把服务企业用工摆在突出位置,专门开展了“稳岗留工”专项行动。建立企业用工需求清单和劳动力供给清单,向社会公开发布全市160家企业用工需求信息和近1.8万个岗位信息。推动稳就业政策落地落实,为10475家企业通过“免申即享”方式兑现稳定就业补贴5000多万元。进一步夯实“2+N”招聘工作,举办现场招聘会945场,为企业招工3万余人。常态化推进“四进一促”稳就业活动,组织千余名人社干部进园区进企业,提供政策咨询、就业指导等服务4.6万人次。
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
在安庆市一家科技创业园内,从事保洁的汪春桃正在物业管理公司上班。“现在工作比较稳定,单位购买社会保险,每月还有300元的政府补贴,比之前在饭店打工收入稳定多了。”谈到现在的工作,今年48岁的汪大姐很满意。
“人有恒业,方能有恒心。”和汪春桃一样,安庆市已有1368名就业困难人员在人社部门的帮扶下通过公益性岗位实现稳定就业。今年,该市在全省首推就业困难人员分级分类援助办法,建立“人员分类、服务分级、四级联动”的就业援助工作机制。根据认定的类别和服务需求划分A类(优先帮扶对象)、B类(重点帮扶对象)、C类(一般帮扶对象)就业困难等级,并制定个性化就业援助方案,提供至少1次政策宣讲、1次职业指导、3个适合的岗位、1个培训项目。通过实名制就业帮扶,提供政策咨询、职业指导、职业介绍、技能培训、创业扶持等服务,发放灵活就业人员社保补贴2651万元,帮扶5037人实现就业,帮扶就业率达到93%。
突出抓好重点群体就业,就是保民生稳就业。安庆市聚焦高校毕业生就业,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帮扶项目,开发见习岗位4244个,安排1409名失业青年和高校毕业生见习。积极支持农民工等返乡人员就业创业,建设并认定35家市级返乡农民工创业园(其中省级20家),带动近万人就业。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效,脱贫人口转移就业32.1万人,乡村公益岗位安置就业1.6万人,均实现不降反增。强化退捕渔民就业帮扶,全市2510名建档立卡退捕渔民全部实现转产就业,落实就业补贴政策117万元。
创新服务打造宜城就业品牌
针对大龄人员“就业难”和小微企业“招工难”,安庆市创新运营“就业超市自选平台”,积极打造社区周边“二公里就业服务圈”,依托基层平台开展宣传推广,满足部分社区居民就近就业、企业就近招工的需求。通过平台大数据匹配,将社区周边的岗位信息精准投送到求职者手中,大家像“网购”一样可以轻松找工作。目前,6家市级公共就业服务示范社区参与试点工作,平台已入驻企业600家,累计提供岗位3000多个,帮助辖区612名居民实现灵活就业。
让居民足不出社区,在家门口就能实现求职,是安庆市积极开展“智慧社区”建设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安庆市大力创新就业服务体系,积极打造“互联网+公共就业”服务新模式。“安庆就业”微信公众号实现网上就业、就业服务、招聘信息三大功能模块,关注人数达到5.2万人,累计面向社会发布2520期岗位信息,1703条政务信息。微信平台的建立,打造了“指尖上的就业”服务新模式,成为就业服务的新平台、新窗口。同时,安庆市积极推广应用阳光就业网、公共招聘网、创业服务云平台等公共就业服务平台,深挖平台功能应用,不断优化网办业务流程配置,劳动用工备案、就业失业登记、就业创业证、就业困难人员认定、社保补贴申请等46项业务全部实现网上经办,全市累计受理在线业务达57万笔,变“群众跑腿”为“信息跑路”,群众就业满意度显著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