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招生就业->就业指导 返回上一页
适应环境 确立目标
来源: 浏览量:83 发布时间:2021-11-23
大学生初次就业,总会顾首顾尾,难以抉择,往往在这个过程中,错失就业良机。其实归根到底,原因在于没有把握好正确的就业心态。
正确的就业心态可以帮助毕业生准确定位,精准就业,否则,就会面对众多机会,无法把握。如何树立正确的就业心态?很简单,做到以下四个方面。
一、必须认清就业大环境!
有很多大学毕业生,都有一种眼高手低的情况,这和没有实际工作经验,一直在读书有关系。总觉得读了20多年书,出来找工作一定要风光些,体面些,钱多些,苦少些。这其实就是自己的“想象”还没有照进“现实”。
现实是什么?中国现在的大学教育快速普及。据统计,2020年全国参加高考考生1071万,2021年大学毕业生数量将超过900万!
从大的方面讲,高等教育的普及化,是受教育权的保障和提升,是社会进步的体现。在国家发展需求的大背景下,各行各业都需要高素质人才的参与。另一方面讲,这又势必造成部分大学生就业预期与现实的落差。
人才资源的稀缺和找工作的难度是成反比的,这符合稀缺原则的一般规律。但还有不少大学生对此存在认识上的误区。大学生越来越多,但大学生在找工作时,仍盯着稀缺岗位发力,必然会处处碰壁,逐渐失去信心。
二、就业需求必须符合自己!
就业环境是严峻的,但找工作并不是想象中那么难。很多毕业生就是从宏观上看到就业人数的压力,就一味认为工作找不到,缺乏对自己实际情况的冷静分析。
首先肯定的是要自信,找工作不难!其次,不难的前提是,要找到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工作。这个“符合”是指符合你的实际情况,而不是符合你的想象。认清楚这两点,就不难!
认清自己的的办法,就是要摆正心态,放下姿态,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精准定位,合理就业。
就业要找和自己的专业、学校竞争力、社会实践能力、其他综合素质、期望薪资、就业城市、职业发展等自身情况相对匹配的工作。
当然能够匹配的前提是你对自身条件和情况有客观的评价和定位。比如,一个地方普通高校冷门专业本科大学生,一定要找到起薪八千以上、高级写字楼办公、不是户外工作的一份工作,不能绝对说不可能,但绝大多数概率是不现实的。
你需要排列你求职目标的优先值。某些专业,如果一定不找户外工作的岗位,就要有薪资长期涨幅不大的准备。
比如像土建类专业毕业生,想要职业发展,必须要经历工地锻炼,否则只想呆在办公室画画图纸,那你的工资肯定没有那些开始有工地经验的同学升的快、涨幅大,哪怕开始并没有多大差别。
总之,合理的定位,就是对自己的需求和工作要有取舍,不能奢求面面俱到。
三、不要有受害者心理!
还有很大一批毕业生,顾虑的问题很幼稚。认为,我要是早签约了,以后找到薪资更高的工作怎么办?我要毁约怎么办?不是要交违约金吗?感觉不划算。
一方面,这还是反映了一部分毕业生没有做好工作定位,就会产生各种摇摆不定,总觉得这山要比那山高,早签早受害,晚签捞大利的思想。
其实,毕业生初次就业,薪资水平都差不多,你挑来挑去,最后会发现除去不同城市租房子、餐费等物价水平的差价后,拿到手的其实根本是一样的。
举个例子,如果上海一个岗位给你6000,物价不畸高的小城市一个岗位给你4000,光从收入来讲,我建议你选择小城市,因为上海光合租一套房子,就可以把你多出来的2000全部折进去,更不用说其他生活成本了。
另一方面,签约本身就是对毕业生权益的一种保护。
我在高校做就业工作很多年,还没有出现哪家企业说是和毕业生签约,最后说不要你了的情况。反而是毕业生常常会因为找到更适合的岗位,选择主动与单位解约。
恰恰是有些不良企业,他就是想临时找实习生,迟迟不愿和毕业生签约,到最后实习完,说是不合适,不签约了,那时候倒楣的就是你自己了。
退一万步讲,签约了之后,真的遇到更合适的岗位,那赔点违约金,也是可以接受的。
四、避免陷入“先择业,再就业”的误区!
毕业生找工作,很重要一个误区就是,把第一份工作当成终身工作在找。
事实上,除了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在其他企业里工作,很多毕业生最后都是要跳槽的。所以无论你考虑的多么犹豫不定,你也很难会在一家单位干到退休,完全没必要奔着干到退休的目标去找工作。
国家有相关规定,只要在企业干到一年之后,企业不能无故辞退员工。现在大学生的离职率是很高,并不是被辞退率高,而是毕业生主动离职率很高。
虽然应当鼓励毕业生干一行爱一行,不要好高骛远,但离职率高也从侧面反应了,其实找一份工作并没有想象中难。
既然第一份工作大概率不是终生工作,大可以放平心态,当作积累工作经验的机会。如果将来有更好的机会,靠着初入职场几年的宝贵经验,也可以有资本去把握。那时的择业会比刚毕业时更有自信和针对性,也就没当初的纠结了。
总之,踏实、坚定、低调、勇敢迈出第一步,才是大学生就业的正确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