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招生就业->就业指导 返回上一页
“三支一扶”在两年服务期内没有编制,但是为什么还有这么多考生去报考呢?
来源: 浏览量:147 发布时间:2022-01-06
“三支一扶”作为国家选派优秀人才到基层服务的一项政策,因为其期满后各项优厚政策倾向得到了越来越多考生的认可。在今年的国考和省考全流程即将结束的情况下,“三支一扶”成了很多考生翘首以盼的“曲线考编”方式。如果你一心是打算进入体制内工作的话,“三支一扶”可以算得上是一个不错的方式。
在2020年以前,“三支一扶”可以简单理解为到乡镇一级从事“支教”、“支医”、“支农”、“扶贫”工作。
而其优势在于:
1.考试门槛不高。一是学历要求不高,相比于公考、事业单位考试绝大多数岗位要求本科及以上学历,“三支一扶”考试大专以上即可报考。二是专业合适。像农技、医护等专业如果想要考公,选择余地及其小,但是“三支一扶”是为其量身定做的,还有很多不限岗位的岗位也让其他很多冷门专业考生多了一条进入体制内的路。
2.考试难度较低。三支一扶各省份考试科目要求不同,总结一下有《公共基础知识》、《职业能力测试》、《综合能力测试》等几种,考试内容有与事业单位考试内容相似,但是简单一点,会出现乡镇行政管理、乡镇经济管理和乡镇公文写作的内容。考试范围和考试内容比公考和事业单位考试都需要小,总体考试难度低。
3.待遇条件不算差。“三支一扶”虽然没有编制,但是毕竟是国家政策性人才招录,在待遇方面肯定是不会差的。西部每人每年3万、中部每人每年2.4万,东部每人每年1.2万,另外正常缴纳养老、医疗、工伤险。有个一起公考的上岸学员之前在江西某乡镇扶贫岗,扣除几个保险后月工资有3500+,而且年底也正常享受乡镇考评奖金什么的,待遇蛮好。
4.服务期满之后的政策倾向好。
41.关于三方协议解约
签约解约需三思,不要一时冲动。得到一份完整的三方协议并并非易事,再加上三方协议是有编号的,重新申请和解约是比较麻烦的。
所以,最好和你真正想去的企业签订三方协议,并且先由企业签署,明确了你的就业意向后再拿到校方。
那如果我找到了更好的工作,想要解除原三方协议,可以吗?
可以是可以,不过也有风险与成本。其问题更多的不在于违约金多少,而是涉及到个人的立场、规划与诚信。
学生解约:如果非解约不可,常规的解约流程如下:
①与企业协商,办理解约函,加盖企业公章
②向学校就业中心提交解约函并提出书面申请(可能会需要新公司的录用函)
③学校换发新的三方协议
其中需要注意一点的是,很多三方协议中有规定违约金的,大部分情况下,违约金约等于offer上约定的一个月工资,但是考虑到学生的情况,通常情况下违约金不会超过5000人民币。
但是,如果你不想支付这笔违约金。可以先与HR协商,软硬兼施,之后有两种可能:
① HR被你打动,免除违约金,给你出具解约函,退还你三方协议。
② 你不给钱,企业就不退还给你三方协议,想拿到解约函也没门。
第一种情况则皆大欢喜,倘若碰到第二种情况,我们该怎么办呢?先来看以下两点:
1)三方协议书不是劳动关系的法律文件,对劳动关系没有法律约束力;
2)三方协议具有法律效力,违约要赔偿,但是在签订劳动合同后失效。
所以,你只要履行了三方的职责,在规定日期内到企业进行报道,相当于三方就失效了,违约金也自动失效。
也就是说,你可以按时去报道并签订劳动合同,然后立马辞职,即没有违约,也没有耽搁你去其他公司报道入职。
但是这样做前提有三点:
①你想要解约的这家公司的入职日期在前(你不能同时签订两份劳动合同)
②能够在去新公司之前辞职(一般来说试用期提前3天,正式员工提前30天)
③你与新公司协商好,凭发你的offer入职(协商好不签三方),并签订劳动合同
如果以上三点能够同时满足,那你大可以报道再辞职,如果有一点无法满足,还是老老实实赔违约金吧。
注意:
①因升学而导致无法及时去企业报道的情况下属学生违约。
②加入国企、事业单位必须签三方以保证档案与组织关系顺利转接。
企业解约:
一般而言,很少有企业会违约,毕竟花了一定的人力成本进行校园招聘,但是也并非没有,2017年5月就有新闻爆出酷派因严重亏损,一次性解约数百名应届生。
如果真的有违约的情况,企业需根据条款给毕业生违约金。
如果企业就是不想赔钱的话,那就想办法诉诸于法律。(但是如果公司合同有说,本公司有权利根据业务需要调整员工的人事安排。)
认真分析合同,然后结合相关法律条文,先讲情再讲理跟对方沟通。如果实在不行的话那就敦促对方要求把户口等资料在一个星期内转回到学校方便再找工作,将自己的损失降低到最小化。必要的情况下,告诉对方找了一份新工作,急着要户口啊等等文件,催得紧啊之类的,迫使他尽快归还文件。
不可抗力因素解约:
一般情况下,因不可抗力而导致三方协议无法继续执行时,双方解约或无责任方解约时无需承担责任,具体条例一般会在三方协议中列出,如:
① 用人单位被撤销或宣告破产。
② 学生在报到时未取得毕业资格。
③ 学生被判处拘役以上的刑罚或劳动教养。
④ 法律、法规、政策规定的其他情况。
⑤ 自然灾难、战争等不可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