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生就业

当前位置:首页->招生就业->就业指导 返回上一页

适应海归回流潮 需加大就业创业指导

来源: 浏览量:188 发布时间:2024-03-15

据《2017海外人才就业分析报告》显示,2017年回国就业人数突破60万,这个数字明显超过了该年出国留学人数,海外留学生回国创业、就业已经成为主流。(4月27日《广州日报》)

首先要强调,海归回流成为主流,是以留学本身的大众化为前提的。以教育机会的均等化和普惠化为标准,留学从“精英化”走向“大众化”,颇值得引以为荣。无论公费还是自费,留学的门槛不再高不可攀,从曾经的遥不可及、凤毛麟角,到现如今的大众“消费”、不足为奇,在个人成长当中,能够多一份海外“视界”,恰恰是国家开放度和人民生活水平提升、教育需求多元化的表现。数以百万计的普通家庭能够将自己的孩子送到异域他乡去“深造”,跨域不同文化和生活世界去体验和浸淫更具参照性的教育模式和全球化景观,不管是从个体、家庭的文化身份和幸福感受看,都是不可轻视的社会进步表征,也是中国与世界“缘来”那么近的真实折射。

那么,与之相应的,是在就业市场上,“海归”的那种精英式的比较优势在走向式微,“去光环化”日益突出,除一小部分高精尖人才以外,普通“海归”在求职市场上要经历一个相对艰难的磨练过程,这当中有相当部分是由于其本人和家庭的心态调整还不到位所致,对初入职场要面对的环境、待遇等考验准备不足,对国内已经高度发达,在某些领域赶超国际先进水平的教育水准和学生素质,没有客观准确评估,还在以过高的自我定位和过高的薪酬期待来进入就业市场,显然会遭遇一定程度的尴尬甚至打击。

对此,依然不必要太过悲观。从社会成员整体受教育水平和文化水准的提升看,留学大众化趋势还会不断延续,随着对国家建设发展信息指数的大幅飙升,会有更多海归人才加入各项建设事业,而且现在创业创新的空间和舆论对“饭碗”和“活法”的观感更为开放,海归也罢,国内高校毕业生也罢,寻找人生出彩的机会要比外部想象中容易得多;同时,对于海归人员而言,这种归国之后和普通求职者经历一样的酸甜苦辣,更能折射家庭背景和社会资本的因素在求职生涯中的影响因子在减少,求职者都只能靠自己的既有知识水平和能力素养去打拼,社会期待并且会造福每个人的就业公平也就在其中夯实企稳了。况且,从长远看,只要度过了最初一段艰难时光,视野更宏阔、经历更丰富的海归人员会很快在各个领域脱颖而出,随着贡献比的增加而快速进入上升通道,所谓企业中中高管的“潜力股”并非基于留学中介机构的营销广告,而是一个具有统计学依据的事实。

于此,作为海归及其家庭,一定要尽快、尽早调适好认知,不要执着于一时的投入产出比,而要保持留学和归国时的激情与梦想,脚踏实地、放下身段和吃老本的心态,去“从零开始”,靠努力和实力赢取机会,在职场实操中凸显价值;就(创)业管与服务部门要加强宣传和引导,健全职业指导预防机制,将最初的留学前出路指导,逐步延伸至归国后的就(创)业资源评估指导、人力资源市场业动态与薪酬待遇分析指导、就(创)业典型案例推介等,以充分、客观的大数据支撑,贯穿于海归及其家庭参与式指导的始末。同时,指导有关用人单位,适度调和用人观,防止出现对海归的态度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避免人才浪费和另类“歧视”。借此,也有必要重申,一方面,要坚决杜绝一些一心报国的科技人才归国后,被科研单位、高等院校表面上当成“唐僧肉”,实际上却是借以做招牌的情形,海归人才被重拿轻放,以繁文缛节和芜杂程序绳墨之,使其丧失了潜心科研、出重大成果的机能,形同“犯罪”;另一方面,则是用人单位对高端海归要依法依规理直气壮加强管理约束,严防出现侵害国家财产、科研资金和普通劳动者权利的失序行为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