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生就业

当前位置:首页->招生就业->就业指导 返回上一页

“慢就业”现象及就业形势特点

来源: 浏览量:185 发布时间:2024-04-20

新冠肺炎疫情进入“后疫情时代”,开始由疫情爆发的高峰期转入全方位防控背景下的控制期。在后疫情时代,大学生就业形势呈现出新的特点。一方面,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持续攀升的高校毕业生人数加剧了就业的严峻形势;另一方面,受新冠肺炎疫情和全球经济下行等多重因素叠加影响,让原本严峻的就业形势更加复杂和充满变数。

所谓“慢就业”就是当下衍生的一种大学生新型择业观现象,主要指部分学生毕业后不打算立即就业或深造,而是选择暂不就业或临时游学、兼职、创业考察等方式慢慢探索职业生涯的现象,“慢就业”外在表现为放缓求职步伐、推迟就业时间,也称之为“慢就业族”或“待定族”,类似于国外的“间隔年”现象。根据择业动机和行为能力的不同,可将“慢就业”群体细分为“主动慢就业”和“被动慢就业”两类。“主动慢就业”群体是指那些职业目标明确且坚定,追求“人岗匹配”信心充足的学生;而“被动慢就业”群体则是指那些自我认知模糊、职业韧性较差的学生。“慢就业”现象的背后折射出新时代大学生对更高质量就业的期待,本质上反映的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美好生活需要的现实表现。我国大学毕业生“慢就业”现象早在2014年就已开始显现,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大幅提升、大学生对职业生涯发展的理性认知以及高校就业服务水平的不平衡与不充分等因素加速了‘慢就业”现象的产生和不断蔓延。    

后疫情时代,随着网络自媒体的快速发展,人的主体意识不断觉醒,大学生的个性更加张扬,价值观更趋多元,需求更加个性化。这对大学毕业生而言意味着毕业去向的选择更加多元。在多元化的毕业去向选择背后,则需要更加多元、个性化的精准就业指导与服务。

后疫情时代大学毕业生普遍就业信心低迷,就业弹性放大,就业认知呈现出自我效能感偏低与物质主义取向的显著特征。可以看出,后疫情时代大学生“慢就业”带来的挑战更加严峻、复杂。严峻性体现在大学生就业群体总量大,就业竞争加剧;就业市场化、社会化趋势更加明显,更加依赖市场,加大整体就业难度;复杂性体现在受疫情和经济下行等综合因素影响,引发的毕业生个性化需求增长等导致大学生群体就业形势更为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