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招生就业->就业指导 返回上一页
【就业指导】大学毕业生求职受骗后要勇于面对挫折。
来源: 浏览量:147 发布时间:2019-01-31
随着大学毕业生找工作的途径越来越多,他们在求职时有了更多新选择和新便利。但是,由于时下招聘市场鱼龙混杂,一些学生在求职时会误入企业“画大饼”设计的陷阱或不法分子为骗财而挖下的各种各样的 “坑”中。笔者近期调研发现,除了曾被曝光的“中介坑”、“实习坑”、“传销坑”等,招聘市场上的就业骗局又呈现出新的特点和更大的危害性。
针对目前社会上的就业新骗局对大学毕业生存在较大危害性的情况下,相关职能部门应同心协力加大打击力度、创新监管方式、扩大宣传范围,合力构筑“防骗墙”,让大学生毕业求职时避免上当受骗。与此同时,如果大学生在求职时不慎受骗,必须要理性地应对,切不可有过激行为或产生轻生念头,要勇于面对挫折,并果断地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
坚强与快乐:心态决定人生成败
往往有一部分同学存在自卑怯弱心理,认为受骗是自己不小心,因此在自卑怯弱心理的主导下自认倒霉;有的求职者受骗后因遭受经济损失,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在压力下因心情抑郁、苦闷而失去生活的希望,于是产生厌世轻生的念头。对于有知识有文化的莘莘学子们而言,这样的想法千万要不得。生命是宝贵的,胜过万贯财富,只要人在,通过努力一切都会近在眼前。
无论是困境还是顺境,你都要保持一种良好的心态,因为只要在心理上坚强,敢于抗争,你才能取得胜利,闯过难关。否则,你或许就会在上当受骗的逆境中一败涂地。一个人的心态决定人生成败的关键,你的心态坚强了,就会勇于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与不法分子作斗争;如果胆小怕事,畏惧退缩, 甚至于轻生不珍惜自己宝贵的生命,那么你将会一事无成,人生之路不仅充满波折,而且会毫无建树。我们应该保持理智不可冲动,因为过激行为害人害己,千万不要因为一时气愤而触犯法律,铸成不可挽回的过错。
要知道职场上的竞争表面上是知识、能力、职位、业绩和关系的竞争,实质上却是一个人的心态和人生态度的竞争。对于大学生在求职时受骗同样如此,你既然不小心受骗了,就要以一种笑迎坎坷的快乐心态藐视骗子们的卑鄙手段,因为这是你战胜他们的最强大力量。记得曾经有一个调查叫做“21世纪你最想要的是什么?”调查结果获得最后大奖的是一篇300字不到的文章,该文章的主题是:“我最想要一个积极快乐的心态”。专家和评委给这篇文章的评语是这样的:无论你是想要金钱还是想要权力,无论你是想要幸福的家庭还是想要香车豪宅,如果你拥有了一种积极快乐的心态,你什么都可以得到,在未来的人生和世界里,态度是最根本的竞争力。
看到这篇报道之后,我们禁不住思考:为什么有的人60岁了还有30岁的心脏?而有的人才30岁却拥有一颗60岁的心脏?为什么很多人的心情总是刮风下雨的时候多,晴空万里的时候少?为什么有的人明明有知识、有能力,但是他在困难面前会胆怯,尤其是求职时遭遇波折,不敢依靠法律维权,不愿鼓起勇气抗争,因为他缺乏勇于面对现实的决心和积极乐观的心态。心理学专家通过研究得知:每个人每天可能会产生5万个想法。如果你具有积极、乐观和黄金的心态,就能使这5万个想法转化成快乐和成功。反之,如果你用消极的心态去转化,可能就会把这些想法转化为痛苦和失败。
正如阿里巴巴总裁马云所说:“看一个人、一家公司是不是优秀,不要看他是不是哈佛或斯坦福毕业,不要看它有多少名牌大学毕业生,而要看这帮人干活是不是发疯一样干,每天下班是不是笑眯眯地回家!”而将其用在求职者不慎遭遇欺骗上,则具有相同的道理。也就是说,一个人在生活中充满快乐和阳光,在心态上始终抱着“笑对人生,藐视困难”态度,那么这个人就能克服种种困难,用坚强的人生态度战胜见不得阳光的骗术。
防范与维权:学会用法律保护自己
有些受骗的求职者敢于拿起法律武器与不法分子作斗争,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但其中有些人受骗后却一忍了之,尤其是一些女大学生,由于胆小怕事,更是自认倒霉,不敢声张。其实,不论骗子多么猖狂,他们终究见不了阳光,只要勇于拿起法律武器,骗子们在法律面前都是不堪一击。所以,大学毕业生在求职时遇到骗子不要慌,要善于自救和他救,勇敢地拿起法律保护自己,更不要因遭受挫折而轻生。
求职者如果发现招聘单位涉嫌欺诈,可及时向当地公安机关举报,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有法律专家表示,《就业服务与就业管理规定》中明确指出,不允许提供虚假招聘信息,发布虚假招聘广告,或是以担保或者其他名义向劳动者收取财物。同时,法律专家还认为,在一些人的遭遇中,最初是因为符合应聘标准而进入该公司参加面试,但涉事公司却在“集训”后,未履行当时的薪资待遇或岗位招聘的承诺,在司法实践中,可以将这类企业“有偿集训”的行为认定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骗取他人大额财物的诈骗行为。
此外,针对有些企业近乎强制性地在借贷平台上让学员办理分期贷款一事,律师提醒,就贷款法律关系而言,应聘者若是与该公司解约后不想再继续还款,可以追究招聘公司的法律责任,进而以此为证据,与贷款平台撇清法律关系。此外,若是有证据证明贷款平台与招聘公司之间存在串通,求职者可直接追究该两者诈骗行为的法律责任,从而避免给自己带来经济损失。依据《劳动法》相关规定,从法律上来说,作为受损失的劳动者,可向当地劳动行政部门投诉举报此类情况。此外,若是招聘单位涉嫌诈骗,当地公安机关也有权对其予以管理。
具有多年人力资源从业经验的有关人士提醒求职者,自身要有一定的辨别能力。像网上的“移动招聘”平台职位信息发布快,覆盖范围窄,受众少,不失为一条求职渠道。但一般公司仍以现场招聘和网络招聘为主,像微信招聘只能作为一路“奇兵”。因此建议求职者在获得“移动招聘”信息时,要先到网上查询企业和职位相关资讯,避免上当受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