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生就业

当前位置:首页->招生就业->就业指导 返回上一页

【就业指导】南下?北上?就业地区怎么选?

来源: 浏览量:88 发布时间:2019-01-31

2017年高校毕业生数量将达到795万人,庞大的大学毕业生群体就业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这其中,大学生在就业地域选择上也呈现出一些新变化和新趋势,存在着一些新问题。

  

对比研究近两年各高校公开的就业质量报告,聚焦近两年大学生就业区域去向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大学生就业区域选择具有以下特点:

 

1高校所在地是首选就业地,相应省份是毕业生主要就业区域,在东部高校更为明显

 

 大学毕业生对高校所在地比较熟悉,多数高校在当地都有较好的影响力,这一区域成为大学生就业选择的一个重点考虑。如复旦大学2015届毕业生,在上海市就业人数达3059人,占毕业生就业人数的73.60%;华南理工大学83.6%的2016届毕业生在广东省就业;河北师范大学2015届毕业生中,有3925人在省内各地市就业,占已就业人数的81.84%;其中,有2354 人选择在石家庄市就业,占就业总人数的49.08%。

 

2就业热门区域依旧集中在“北上广”等为代表的经济发达区域

 

各高校统计就业区域指标中除了本省就业指标外,多以北京、上海、广东等城市和省份为主要指标。尽管在东部、中部、西部高校毕业生具体流向上有一定差距,但是相对集中在“北上广”等为代表的经济发达区域的特点还是比较鲜明。如浙江大学2016届毕业生实际参加就业的6729人中,主要流向浙江、上海、广东、江苏、北京等一线城市和长三角地区,其中,浙江省内就业的毕业?接近六成,在上海、广东、江苏、北京就业的毕业生接近三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 届毕业生除在陕西省就业之外,省外就业主要流向同样为广东省、上海市、北京市和江苏省等经济发达区域。

 

3就业区域与生源地有较高相关度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2016 届毕业生就业地区以天津市内为主,占比为36.46%,其中津内生源毕业生中,85.50%选择留在天津市工作;天津市外就业人数较多的地区为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北京市和山东省,占比分别为5.67%、5.42%和4.78%,与该校的生源结构呈现正相关,该校43.98%的津外生源选择回生源地就业。南开大学2016届毕业生中北上广、天津市和西部地区生源回生源所在地就业比例相对较高,分别为79.34%、78.07%和34.15%。七成以上天津市和北上广的本科毕业生和毕业研究生生源选择回生源地就业。非天津市生源中,北京市、海南省和广东省生源回生源所在地就业比例相对较高。而有数据显示,广东高校流向内地或者北方地区的大学生比例较低,其生源地也多以南部沿海和长江流域为主,毕业生就业流向与生源地呈现正相关。

 

4区域经济格局及其调整导致劳动力流动出现新变化

 

 国家宏观经济发展格局对大学生就业影响很大,在经济水平处于劣势的区域,大学生就业流入数量相对少,而新入职的大学生就业稳定性也会更差,流失情况多,而中部、东部地区则呈现大学生流入量大、分布密集和就业相对稳定的情况。在这一过程中,国家经济发展战略调整会影响到大学生就业区域选择。如,国家通过一系列西部就业政策,鼓励大学生到西部就业,各高校都有一定比例的大学生参与到西部建设。

  

南开大学2016届毕业生中,西部生源学生有34.15%的回生源所在地就业,其他生源地学生中也有0.5%到3%不等的毕业生到西部就业,在南开大学2015届毕业生中,到西部就业的本科生比例为7.92%,研究生比例为5.46%;清华大学2016届毕业生就业区域中,西部地区就业的比例为7.7%;复旦大学2016届毕业生中到西部就业人数分布为:本科生29人,硕士生64人,博士生39人,总数132,占比3.49%;华中科技大学2016届毕业生中有8.16%学生到西部就业,河北师范大学2016届毕业生中有184人到西部省份就业。受国家政策鼓励和各高校就业指导政策影响,大学生到西部就业的人数呈现一定增长。同时,随着京津冀一体化,特别是千年大计雄安新区规划出台后,这一区域也必然会吸引京津冀乃至全国高校毕业生的汇聚,成为毕业生就业流动的潜在新区域。

  

以上大学生就业地域流向特征显示,大学生就业区域选择受到多方面因素影响,如宏观经济环境,国家就业政策,高校所在地和生源地等影响。同时,具体到每个大学生个体,也必然会受到职业价值观、专业背景、家庭环境等因素影响,这其中也包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因素,比如在大城市的生存与发展压力等,这些因素的综合影响导致大学生就业形成一定的区域流向特征。

 

大学生就业区域流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一是人才流向和分布不均衡现象进一步加剧。其原因在于:首先,东部等经济发达区域教育资源丰富,伴生出高校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带来的大学生就业区域不均衡,这种高校分布不均衡造成了升学过程中大学生第一次流向聚集;其次,选择高校所在地就业和不同区域人才吸引力的差别导致二次聚集,各地生源到东部学习并且留在高校所在地或所在省份就业的人数众多,而东部等经济发达地区生源学生去往其他区域升学和就业的比例相对较低;再加上,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不均衡,人才流动频率和流向差异明显,也造成了就业区域的三次聚集;不可否认,当前东部等经济发达地区人才流动更为频繁,也更容易吸引其他地区毕业生。二是大学生就业区域不均衡影响自身职业发展。

 

在“北上广”等为代表的经济发达区域就业压力大,人才多,竞争激烈,但很多大学生依旧选择高校所在区域或经济发达区域,是因为高校分布本身不均衡,各高校在所在区域往往有较好影响力,加上这些区域的工作环境、发展机会和较高薪资等,使得大学生选择在高校所在地就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同时,当前大学生就业压力大,习惯了周边环境,人际交往范围相对固定,就业求稳心态强烈,毕业生在高校所在区域就业自然成为主要选择。因此,大学生在“北上广”等为代表的大城市就业意愿很强烈,甚至会出现被动就业现象,先找一份工作在大城市落脚,再谋求发展,常常造成就业不稳定,进而影响未来的职业发展。而回生源地就业也有一些弊端,到生源地区进行就业,虽然更为熟悉家乡发展状况,能够在求职过程中得到更多帮助,也能更快适应职业环境,但往往会在不同程度上限制择业范围,就业方向也变得更为狭窄, 就业稳定性和长远职业发展规划也会受影响,加上,有部分大学生是因为就业困难才回生源地就业,这也必然会影响到就业稳定和长远发展。

  

大学生就业区域不均衡扩大了经济发展不均衡,加剧了“就业难”问题,也影响到了大学生自身职业发展。为了有效促进大学生就业区域流向的均衡性,需要对当前大学生就业区域流向进行有效引导。鉴于以上区域就业特征和存在的问题,大学生在择业时需要综合考虑自身和准就业区域特点,结合个人长远发展规划,做好选择。

 

打铁还需自身硬,提高就业竞争力是根本。提升自身就业竞争力是实现就业地域选择的重要前提,只有自身求职竞争力不断提升,可选择的就业地域才会更多,就业选择才会更主动,从而,更有利于实现自身就业稳定。同时,还要结合自身未来发展规划,从长远发展目标视角确定职业发展的区域定位。

 

必须面对和考虑的现实因素:职业环境、婚恋情感、经济条件、家庭因素等也是进行区域选择所需要考虑的因素。不得不说,经济发达城市有吸引大学生择业的很多优势,但是经济压力大,人才竞争激烈,生活成本高,个人婚恋、家庭经济状况等都可能对工作和生活带来挑战,这也是不能逃避的现实影响因素,需要综合分析做出适合自己的决策。

 

响应国家政策,综合考量发展环境,西部就业和基层就业值得关注。国家宏观经济发展战略必然会影响到大学生就业,支持大学生到西部和基层就业政策越来越多,同时,城镇化和劳动力结构变化等也会直接影响就业,受这些政策影响,到西部和基层就业机会越来越多,其发展潜力也值得积极关注。目前各高校也纷纷推出鼓励到西部和基层就业的政策,大学毕业生就业也要主动响应国家政策。

 

广开就业信息获取途径,拓宽就业地域选择范围。在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就业信息获取至关重要。在就业指导过程中,我们也发现常常存在人才需求信息和大学生求职需求不对称现象,受限于就业信息范围,大学生在就业地域选择上也常常受到局限。因此,在就业区域选择过程中,大学生也要广开就业信息获取途径,拓宽就业地域选择范围,从而做好就业区域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