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招生就业 返回上一页
就业:形势和趋势都变了?
来源: 浏览量:178 发布时间:2024-04-21
就业是民生之本、要强化就业优先政策,这是中国后疫情时期,尤其是中国“十四五”规划当中重点强调的发展理念。中国疫情已经得到有效控制,经济正在持续复苏,当前及未来的就业形势如何,存量和增量高校毕业生就业环境怎样。
中国国务院办公厅稍早前印发《关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强化稳就业举措的实施意见》,提出五个方面的政策措施,加快恢复和稳定就业。《意见》要求更好实施就业优先政策,引导农民工安全有序转移就业,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加强困难人员兜底保障,完善职业培训和就业服务。
数据来看,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2021年中国稳就业任务十分艰巨繁重。中国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月和2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分别为5.3%和6.2%,环比分别上升0.1和0.9个百分点。1月份失业率数据受春节因素影响略有上升,2月份主要是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企业停工停产增多,招聘活动减少,就业人数下降,失业率明显上升。进入3月份,企业复工复产节奏加快,各行业就业情况出现改善。随着经济走稳,预计就业压力将逐步减轻,但总的来看,今年就业形势较为严峻。
中国国务院参事特约研究员 原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 姚景源:伴随疫情的可防可控,中国各地各部门有序推进企业复工复产,在各方共同努力下,企业复工率和员工到岗率稳步提升,已有1亿农民工外出务工,占春节前返乡农民工的80%。为了解决企业招工难及劳动者返岗难问题,中国有关部门此前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帮助医疗防护用品生产等重点企业解决招用工问题进一步调动全系统力量,助推复工复产、稳定和扩大就业。
中国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所副所长 白明:中国制造业的复工复产及劳动者返岗目前均得到稳步推进,相比之下,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交通运输、文体娱乐等受疫情直接影响的服务行业的就业问题,需要得到更多关注和保障。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研究员 合作研究部主任 刘英:在重大疫情下,如何保障高校毕业生顺利毕业尽早就业,是2021年就业市场面临的又一重大压力。据官方公开数据,2021年城镇新增劳动力约1400万人,其中高校毕业生909万人,创历史新高。此外,还要保障退役军人与两亿七八千万农民工的就业机会。
专家建议中国有关部门应持续推出疫情防控期间毕业生就业专项政策,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吸收更多大学毕业生就业,鼓励国家公共工程、重点投资项目招收更多毕业生,加大社区管理人员面向应届毕业生的就业配置力度。
前程无忧首席人力资源专家 冯丽娟: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无论是防控疫情还是发展经济,稳就业都被摆在了突出位置。2021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更是36处提到“就业”二字。
有机构发布《2021年春节复工首周就业趋势观察》显示,2021年旺季求职招聘市场呈现了供需两旺的态势,人才端白领、蓝领、大学生活跃劲增,其中,2021届应届生的求职活跃程度较节前增长超过六成,节后首周面向应届生的招聘需求较去年同比增长了153%。
复旦大学菲律宾环球360网址职业发展中心主任 曹能:从国内看,人口老龄化进程持续加快,“十四五”时期中国将步入“中度老龄化”社会,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婴儿潮”一代进入退休阶段,中国劳动力供给减少幅度将进一步扩大。
从国际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环境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外部冲击对中国就业需求产生一定负面影响,但不会改变劳动力供求总体格局。
上海交通大学就业中心副主任 巢睿祺:总体来看,“十四五”时期中国就业形势能够继续保持平稳,就业结构和就业主要矛盾将发生深刻变化。
从劳动力需求来看,“十四五”时期劳动力需求总量仍然保持增长态势。根据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课题组的预测,按照高、中、低三个经济增长方案,假定到2025年经济增速分别为6%、5%和4%,中国国劳动力需求总量将从2019年的7.75亿人增长到2025年的7.80亿~7.83亿人。
从劳动力供给来看,劳动力供给将持续减少,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规模将从2019年约10亿人下降到2025年9.6亿人,按照目前总体劳动参与率水平估算,“十四五”时期劳动力供给将从7.56亿下降到7.26亿人,减少幅度达到3000万人。总体上,劳动供给缺口预计到2025年扩大到600万人左右,到2035年将扩大到2000万人左右。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研究员 崔震海:中国“十四五”时期劳动年龄人口将继续下降,就业总人口逐步减少,劳动参与率持续下降,但老龄化和劳动力供给变化并不是就业形势的决定性因素。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劳动力市场发生深刻转变,服务业就业比重持续提高,就业总需求能够保持稳定,但劳动供给弹性呈现持续下降态势,依靠工资增长扩大城镇劳动供给的作用明显减弱,结构性问题更加突出。
因此,经济发展将更加依靠劳动生产率提高,就业政策和就业工作的主要目标将更加突出就业高质量发展,以高质量就业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不断提升人民生活品质。